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有益的营养课:孩子们受益,社会得“营养” “知食慧育”儿童食育标准化项目课程培训会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5/8 14:38:33

本报记者  朱美乔

  我国学龄儿童群体普遍存在膳食不平衡、果蔬摄入不足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加强各级各类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实施和推广儿童食育标准化课程,进而推动集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全面健康促进行动,近日,“知食慧育”儿童食育标准化项目课程培训会在北京举办。此次培训会由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主办,佳沛中国支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养在行动平台共同协办。

  据了解,2023年,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发起“知食慧育”儿童食育标准化课程项目,并联合儿童食育专家编写策划了儿童食育标准课程。该套课程中的基础篇已于去年11月发布。

膳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凸显

食育工作亟待找到突破口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22)》建议,学龄儿童每日蔬菜摄入量应为300—500克,水果的摄入量应为150—350克。但我国学龄儿童每日蔬菜水果摄入量目前远低于建议水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研究显示,新鲜蔬菜和水果日均摄入量不足专家推荐量60%的儿童占比,分别高达76.21%和85.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刘爱玲坦言,目前,我国存在超重肥胖、营养不良、脊柱侧弯和近视4种儿童常见病,俗称“小胖墩”“小豆芽”“小驼背”“小眼镜”。“我们能感受到身边的小胖孩儿越来越多了,而肥胖会影响孩子的体格发育、心理发育、智力发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存在长不高、长得瘦的问题,但在经济发达地区,孩子们也存在‘小豆芽’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孩子有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会长陈永祥表示,对于孩子们而言,吃好每一口饭是获取营养、生长发育和保持健康的必要途径。而实际生活中蔬果不足,主食太精细、杂粮杂豆越来越少,畜肉多、鱼虾类不足,牛奶、豆类与推荐量差距很大,油盐远远超过推荐量,膳食结构不合理等膳食问题凸显,成为影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开展营养教育已成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重中之重。陈永祥指出,儿童食育标准课程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校食育课程的标准化发展。同时,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教育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支持并推动我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水平的提升。

  “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营养失衡的问题很突出,每天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学生长期不足50%,这让我们意识到食育教育的重要性。”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所所长郭欣认为,食育是一项需要凝聚社会合力的长期性工作,需要凝聚更强的社会共识,要把食育工作融入孩子们的课程中,让学校和家长重视儿童饮食教育,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项目支持企业,佳沛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学龄儿童营养教育,佳沛大中华区市场部副总裁李美娟表示,佳沛会继续支持该课程项目深入更多地区,惠及更多消费者与家庭。她提到,孩子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针对学生膳食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作为主要内容编制系列课程,并通过设计海报、教具,发放家长信、材料包等,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使营养知识立体化。

把健康故事讲精彩

为“五育并举”提供新思路

  营养健康教育是事关儿童个人、家庭和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儿童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儿童营养健康水平的首选策略,是解决儿童营养健康问题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谈及为什么要做“知食慧育”儿童食育标准化课程项目?刘爱玲说:“解决孩子营养不良的问题,一定是教育先行,要将健康教育加入国民教育中去,只有建立健全国民营养教育体系,提升全社会的健康素养,全社会共同动员起来,才能让孩子的营养健康得到良好提升,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

  刘爱玲指出,食育为实现新时代教育“五育并举”(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体育)提供了新思路。食育的内容源自生活,源自天天接触的各种食物。让儿童体验、感知食物的特性(颜色、软硬、味道、气味、形态等),了解和认识食物(种养殖、加工、营养价值等),有助于孩子生长发育。

  “儿童营养健康教育面临对象是谁、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的挑战。”刘爱玲认为,要用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法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把健康故事讲精彩,让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健康新生态。

  对此,刘爱玲提出4点具体措施。一是营养健康教育的制度化。制定综合营养教育策略,系统部署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面向全体,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结合,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发挥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和教职员工等全员育人作用,构建面向人人、人人有责的健康教育体系,为人人终身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基础。

  二是营养健康教育队伍的扩大化。推动师范类、体育类普通高校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和教法课,鼓励普通高校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引导普通高等院校加强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学校培养健康教育教学名师、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鼓励加大营养指导员、营养师、健康指导员等各类人才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政府购买服务,采取聘请第三方机构师资等方式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动员、激励、培育受过培训的志愿者队伍加入学校、社区、餐厅等重点场所的营养健康教育。

  三是营养健康教育内容的系统化。构建一体化的营养教育课程体系,注意把握科学性、适用性、互动性,注重技能培养。

  四是营养健康教育资源的丰富化。共建共享学校营养健康教育资源库,特别是数字化产品,利用大数据、云平台提高营养健康教育水平。建设校本精品课、示范课、共享课,组织各级营养健康教育教学成果交流展。加大营养健康教育硬件建设。

  刘爱玲表示,开展营养教育已成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知食慧育”儿童食育标准化课程的实施开展,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也能够促进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营养健康的认识和重视。有益的营养课不仅孩子们受益,整个社会也会获得“营养”。

锚定食育主要目标

改变个体或群体饮食行为

  食育的核心并不是简简单单地传递知识,而是要做到行为改变。北京大学医学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朱文丽认为,食育课程是通过传播、教育、干预等方法,掌握食物营养相关知识、建立为自己的健康和行为负责的信念,主动参与食物选择和制作,并逐步掌握相关技能,来改变个体或群体的饮食行为,从而改善营养与健康状况。

  朱文丽强调,行为改变是食育的主要目标,要以行为改变理论为基础,制定食育策略。“首先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吃,其次是怎么做。不要只讲怎么做,不讲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我会让孩子去认识食物,包括食物的定义、怎么分类;其次是怎么让孩子产生信念,要给他讲食物与健康的关系;最后是如何合理搭配食物,需要注意的是,没有垃圾食物,食物搭配要‘手拉手’。”朱文丽如是说。她认为,食物多样化和合理搭配是良好饮食教育的重点。只有实现这两个目标,食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洛阳理工学院生物技术系副教授张浩玉强调了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性,他认为,食物吃对了,会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性格发育、情绪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张浩玉介绍,对于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具体、直观的信息,实物展示是较为理想的方式。食育课应使用丰富的视觉材料,如图片、实物展示等,来教授食物的分类、颜色形状和营养价值。对于已经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四到六年级学生来说,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和过程,引入食物的营养学原理、健康饮食的科学依据可以帮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愿意参与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烹饪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交技能。

  张浩玉还总结了儿童食育课教学的六大技巧,分别是故事引趣、互动游戏、科学实验、烹饪制作、感官探索、角色扮演。与会人员现场体验切、挖、吃猕猴桃的全过程,对这些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次培训会计划在2024年将食育标准化项目课程实施推广到全国各地的小学和社区,让食育知识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家庭,通过孩子的膳食健康教育及改善影响一家人的饮食习惯。“知食慧育”儿童食育标准化项目负责人吴晶晶透露,今年计划开启“知营养慧饮食”万人培养行动,即3年培养1万名优秀食育讲师。通过该项目为食育工作者提供规范化的内容和支撑,让大家以统一规范化的形式来进行和开展儿童健康教育。通过走进课堂、走进社区的方式,惠及更多家庭。同时,计划进行优秀食育课堂的推举,让全国的食育工作者形成经验分享交流圈,并将优秀课堂案例在第三届中国营养师发展大会上进行展示。

 

《中国食品报》(2024年05月08日04版)

  (责编:高 娜)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