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清朗的健康科普环境,国家卫健委、中宣部等九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科普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提出具体要求,有望进一步整治泛滥的健康谣言。
过去,健康谣言通过广播、电视以及熟人间的“交流推荐”蔓延;如今,新媒体平台崛起,成了伪科学传播的最大阵地。过去,公民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谣言内容大多“直白夸张”,只要具备一些基本健康知识就不难识破;如今,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已从2008年的6.48%提升至2021年的25.4%,谣言的“技术含量”也随之升高,迷惑性极强。
一边是公众越来越旺盛的知识需求,一边是各平台越来越多元的海量信息,乍看起来,供求恰好吻合。然而,健康科普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内容具有一定门槛,且直接关乎个人生命健康,一旦有误就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在健康信息的提供方与接收方之间,必须建起一道“过滤网”。
《意见》明确了健康科普信息的发布、传播与监管主体和职责,并在如何“滤掉”虚假误导信息方面给出了具体方法。比如,在源头方面,对健康科普公众号加强专业背景审核,要求媒体建立健康科普知识的专业审核团队,鼓励医疗卫生相关机构在新媒体平台开设健康科普账号等;对已发布的虚假误导信息,《意见》强调要建立举报制度,严格依法依规处理。由此看来,这并非一份笼统的原则性文件,而是颇具细节的指导性文件,可以让相关方对照找到各自改善的方向。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指导再细也会与执行落地存在距离。比如,数量惊人的自媒体账号、音视频及绘图等多元传播形式,使得专业审核难上加难,有些单凭网络爬虫等技术手段无法解决,只能依靠人工,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在健康科普专家库资源与众多发布主体的顺畅衔接上,仍存在一些操作壁垒;部分医学知识具有较大争议,如何平衡不同观点,避免对公众造成误导,也考验着传播者的专业素养……
如今的科普环境是鲜活的,蕴含着无限活力,却也可能衍生出无数问题,认识到这种局限性并做好准备,才能为营造清朗的健康科普环境多加一份保障。打击伪科普,我们需要重视过程,看到实实在在的结果。(张 芳)
(来源:生命时报)
《中国食品报》(2022年06月22日03版)
(责编:韩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