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谷物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发挥了压舱石作用。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藏粮于地:稳固粮食生产命根子
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每年的粮棉油糖菜播种面积稳定在约23亿至24亿亩,如果按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耕地必须保持在18亿亩,这是不能再低的底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耕地保护和建设,全面推动藏粮于地。
严守耕地红线。2021年4月,自然资源部下发通知,明确各地要推动建立“田长制”,实行以村、组为基础,县、乡、村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在黑龙江、河北、湖南等全国各省份,“田长制”正在加快部署落实。放眼全国,围绕坚守红线,制度不断完善,政策切实保障,监管持续发力。
加强耕地建设。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国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的优质良田。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近年来,我国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加强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建设,优先支持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以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为契机,积极构建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融合并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有力举措,我国耕地保护建设成效显著,有力保障了粮食生产。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4万亩,增长0.7%,连续两年实现稳定增长。2021年,我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预计分别超过88%、80%,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耕地更加健康、充满活力奠定坚实基础。
藏粮于技:把准吃饭问题根本出路
观察近年来粮情农情可以发现,国内粮食刚需不断增长,耕地资源绷得很紧,国外粮食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大幅波动。如何确保稳产增产?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种业、农机农艺、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等领域全面部署,加快推进藏粮于技。
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种业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这些年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品种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技术集成和推广。近年来,我国大规模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带动先进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国积极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聚焦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50个主要农产品组建了50个相应的体系,集合了全国800多个科教和企事业单位的2600多名专家进行科技攻关,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优势科技力量联合协作解决产业重大问题。
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谁来种地的问题突出。我国加快推广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突出抓好粮食机收减损,强化农机支撑保障、拓展农机应用场景。202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6亿千瓦,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不断增强,农机作业服务提质扩面,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进。全国粮食作物单产为387公斤/亩,比上年增加4.8公斤,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在这个总量的保障下,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
共同端稳中国饭碗
2022年,受疫情防控、农资涨价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问题广受关注。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粮食生产要做到既保数量,又保多样、保质量,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底线。
藏粮于地,落实“长牙齿”硬措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耕地建设保护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长牙齿”的硬举措,要求保数量、提质量、管用途、挖潜力,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行为,严格落实利用的优先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破解耕地、光热等资源的约束。
藏粮于技,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围绕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开展核心种源攻关,强化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等的气象环境成因、传播机理、致病机制研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种业振兴方面,将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加强生物育种研发,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农机装备方面,将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补上农机装备短板弱项,强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支撑。推进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贮等环节先进农机装备研制,构建边研发边熟化边推广的新型农机研发机制,加快推进品种、栽培、装备集成配套,持之以恒抓好粮食机收减损。
科技推动防灾减灾方面,今年将制定分作物分区域分品种技术意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力量全部压到生产一线。国家也将加大支持力度,指导支持地方落实抗灾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智慧农业方面,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数字田园、数字灌区和智慧农牧渔场。
近年来,人们餐桌上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中国饭碗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过去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更有决心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奠定坚实根基。
(来源:瞭望)
《中国食品报》(2022年06月14日05版)
(责任编辑:高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