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创建农药“电子身份证” 实现农残检测技术信息化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2/6/14 11:37:50

本报记者 袁国凤

  近日,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检测分会、我要测网等单位主办的食品安全系列研讨会在线上举办。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庞国芳表示,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使其饱受诟病。可通过建立农药“电子身份证”,实现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数字化、信息化,助力健康中国。

农残检测信息化需实现三大创新

  2019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这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明显短板”,其中“农兽药超标”是“明显短板之一”。2021年5月,7部门发布《关于食品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迎来了强力治理农药残留问题的曙光;同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草案)》进一步加强对农药残留问题的治理。

  “解决农药残留问题,信息化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该如何实现信息化?”庞国芳表示,需要三大创新,即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检测技术研究创新和检测模式创新。

  庞国芳介绍,任何技术的创新,首先都要有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目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已研究了逾千种农药裂解规律,出版了8部理论研究著作,为农药残留检测实现数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农药残留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建立电子身份证打下了理论基础。

  其次,还要有检测技术创新,把物质标准转化成数字标准。为每一种农药建立电子身份证,为1000多种农药建立了身份证数据库,将靶向检测转向非靶向检测技术。

  最后,还要有检测模式创新。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联用可同时检测1000多种农药,实现了检测技术数字化和信息化。

  庞国芳介绍,要实现农药残留信息化检测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要运用高分辨质谱+互联网+数据科学三元互联互通的融合技术,构建农药残留侦测技术平台;另一方面,实验室要实施“五统一”规范操作,即统一采样、统一制样、统一检测方法、统一格式数据上传和统一格式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实验室封闭运行、飞行监控,保障数据具有代表性、统一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在2012—2019年,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利用该农残侦测技术平台对45个重点城市,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14个果蔬主产区,1500余个采样点,对18类135种水果、蔬菜、茶的5万批次样品采用两种技术进行了采样检测。

农残治理要精准施策

  在31个省会/直辖市的采样检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蔬菜和水果检出农药以低、中残留水平为主。两种技术监测参照我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的合格率达到了96.5%以上,说明我国果蔬食品安全有基本保障。庞国芳同时表示,目前我国农药施用也有亟待解决的短板。一是我国食品安全MRL标准数量少。我国MRL限量标准数量少,在国际贸易中缺失话语权。二是我国食品安全MRL标准水平低。三是农药施用差异化不明显。四是常吃的果蔬检出农药多。

  针对以上短板,庞国芳提出了关于我国农药残留治理的对策。

  一是急需修改我国各部门农药残留监控计划。以现代数字标准取代传统物质标准,以现代质谱非靶向检测替代传统靶向检测,实现了检测技术信息化,工作效率高,环境友好,清洁高效。因此建议,我国农药残留监控技术更新换代实现弯道超车直达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重拳治理高剧毒和禁用农药,达到“四个精准”到位,即《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良好农业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四严”标准要“精准到位“,才能根治顽疾。

  三是需要加强MRL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标准的研究制定,使这些与民众健康有关的重要标准研究水平比肩世界先进国家。

  庞国芳建议,建立“国家农药残留基础大数据库”,为全面治理农药残留污染提供技术支撑。一方面,继续实施一年四季果蔬农药残留普查,使采样范围在全国人口和地域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密切跟踪我国农药残留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加强农药毒理学基础研究,特别是农药代谢动力学,毒性效应对人类健康的研究,提升民众食品安全健康水平。

 

《中国食品报》(2022年06月14日03版)

  (责编袁国凤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