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迎风翻涌,青山绿水间,平坦开阔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太阳能路灯沿路排列,傣族特色民居在绿树间错落有致,游客往来如织……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耿马县”)勐撒镇箐门口村芒见自然村,已难寻昔日传统农业村旧影——2018年前,芒见自然村产业单一,村民人均年收入仅1.43万元,村庄发展卡在“好生态”与“慢步伐”的夹缝里。从“守着资源愁”到“振兴活力足”,这一蜕变的背后,是箐门口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人才、产业、文化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
“村里有好山好水,就是缺带头人,群众干事劲头散。”谈及起步之难,箐门口村党总支书记杜海生直陈痛点。面对“有生态无产业、有资源无路径”的困局,箐门口村党总支将育强“头雁”作为关键抓手。

游客在谷魂节体验打谷活动
芒见自然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旅游发展突击队”,由村党支部书记挂帅,吸纳4名党员骨干与2名乡土能人,按规划、文化、产业等领域分工协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架桥铺路”。“支部搭台、党员唱戏,群众才有了跟着干的方向。”芒见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南老三说。
作为重点培养的“致富头雁”,傅迈成在芒见自然村党支部引领下,积极探索“党支部+带头人+农户”模式,成立耿马县勐撒芒见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云南省芒见渔米水韵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一人带多人、多人带一片”的模式推动稻田养鱼、民宿经营等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培育17名庭院经济带头人。
30余户村民在带头人引领下投身乡村旅游经营,村内民宿、小吃店、农家乐已颇具规模,3户经营户日收入超千元,农家乐平均每户年收入达15万元,较传统务农收入增长1倍以上,乡村旅游的“火种”越燃越旺。
产业要立得住,品牌是关键。芒见自然村立足生态与民族文化优势,精心打磨发展“金名片”:“82-2”稻米经合作社统筹运营,以每斤8—10元的价格销往广东、上海,当地户均稳定增收1万元;依托生态资源与傣族文化,打造稻香渔歌农旅融合体,“芒见,再忙也要相见”的名气越传越广。
乡村发展既要生态颜值打底,更需文化内涵铸魂。为充分激活内生动力,芒见自然村将农耕文明与现代旅游巧妙融合,在文旅上做足了文章,谷魂节便是最好的例证。金黄的稻浪里,当地傣族人家带着传统农具收割打谷,游客跟着抡镰割稻、挽裤抓鱼,在欢腾互动中触摸农耕文化的本真温度。
不同于农耕文化的活态呈现,芒见自然村对本土傣族文化的挖掘更注重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的“形神兼备”——房屋建筑保留傣族文化元素,特色小吃端上游客餐桌成为“可品尝的文化”,象脚鼓制作、傣锦纺织等传统技艺转化为体验式旅游项目……游客不仅能看山水田园的灵秀,还能住傣家、品傣味、学傣艺,游玩体验立体丰富,既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厚度,也为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持久活力。2024年,芒见自然村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66.92万元。
近年来,已有20余名“90后”“00后”青年返乡投身乡村建设,他们主动担起“芒见推荐官”角色,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大力宣传,以“田间讲解+产品展示”形式推广本地“82-2”生态米、傣族手工艺品等特色物产,带动村民通过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品加工等实现增收,成为推动芒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生力量。
(刘秀能 李应梅 成家玥)
《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06日02版)
( 责编:王佳仪)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