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实现量质全方位提升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10/28 23:17:50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国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3.6万个,每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物总量超过2亿吨……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老百姓对食物的需求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一场从农田到餐桌的健康革命正在悄然发生。与此同时,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迭代升级也不断丰富着市场供给,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各地农旅融合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出新赛道,向品牌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生产营养化

  大食物观框架下,食品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与舌尖上的新需求同频共振。以减脂、控糖、抗衰、助眠等为目标的膳食管理,成为一些农产品产销两旺的关键词。

  “早上,倒入即食燕麦片,淋上冰牛奶,撒一把蓝莓和奇亚籽。比吃包子油条少摄入200大卡热量,膳食纤维还多出5克……”社交平台上,这样的轻食搭配吸引了不少网友。过去不起眼的杂粮杂豆,正悄然加入主食行列。

  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经过去芒、筛选、籽粒切割等工序,一款新研发的低GI(升糖指数)燕麦产品即将装车运往各地。该公司所在的乌兰察布市地处阴山北麓,正是优质裸燕麦的黄金产区。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燕麦曾是养育当地人的主粮。“这几年,公司围绕主食、低GI、冲调等不同功能场景,开发了70多个单品。”该公司负责人冀福善说,燕麦产品在国内200多个城市打开销路,还出口到北美、东南亚、日韩等地,销售额达3亿多元,带动1万多户农牧民增收。

  “天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植物,跟我们所认识的兰花同属兰科,生命周期有95%的时间长在地下,核心提取物天麻素具有祛风通络、镇静安神等作用……”在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乡的中国天麻博物馆,游客们一边观察天麻块茎上特有的点状环纹,一边好奇地品尝天麻蜜片、天麻发酵饮等产品。

  2023年11月,天麻被正式新增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作为全国天麻六大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昭通加快道地乌天麻加工利用,全市有机认证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综合产值93.91亿元。“我们开发出蜜片、酒等30多种深加工产品。”在彝良县天麻产业中心主任皮万源眼里,这株小小的药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首次提出“推进营养型农业生产”,在推进农产品营养化高值化加工、推动食药物质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

  “营养导向型农业是未来农业的一大发展方向。”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大洲介绍,当前功能性食品日益走向多元化、精准化、便捷化,形态上从传统的胶囊、片剂、口服液等融入日常食品形态,富硒大米、DHA鸡蛋、高油酸花生等营养强化农产品也获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深加工多元化

  从田间走向餐桌,农产品加工业可以说是连接田野与餐桌的“超级转换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展示区,冻干粥、马铃薯面条、整鸡提取的蛋白饮品等创新成果琳琅满目。这个展柜上集中展示了各式大豆制品:大豆蛋白饮料、大豆风味盐、新型冻豆腐……不仅在科研院所,在广袤的沃野上,精深加工技术的迭代升级也不断丰富着市场供给。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新型食品不断涌现。百姓餐桌上的供给越来越多样、品类越来越丰富。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比2019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农产品深加工让食用更便捷,一定程度上匹配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在一些传统农业大县,伴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种植基地、冷链物流、包装材料等环节趋向集中,生产端也更重视市场细分需求,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传统食用菌走向精深加工,释放出人才、技术、项目的集群效应,推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起完整的‘产加销服’生态圈。”卢氏县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明君介绍,围绕香菇多糖多肽系列含片、菌菇调味品等产品开发,该县与上海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科学院合作建立河南金海食用菌研究院,累计培育精深加工企业21家,深化“院县共建”“校企合作”,为产业发展架起产学研用的桥梁。

  前不久,卢氏县投入1.38亿元打造的珍稀食用菌项目一期正式投产。“我们给菇农送菌棒、建移动智慧菇房,既提供技术指导,又包回收、拓销路。”项目负责人王卫鹏说。

  放眼全国,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了订单采购、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25亿农户增收,收入增长幅度比其他农户高30%以上。

  聚焦补齐加工短板,我国持续强化技术支撑,加快培育一批加工产业主体。2018年以来,全国累计建设了42个部级农产品加工学科群重点实验室、43个部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试验基地,立项农产品加工标准超200项。全国9万多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约八成涉及农产品加工业务。

  王凤忠介绍,针对加工工艺、保鲜等关键环节,近年来科研人员持续研发创新。比如,机器人炒菜减少人为干预,细胞冻鲜技术更好锁住食材水分、解冻时恢复新鲜口感,利用等离子体灭菌设备降低防腐剂使用等,这些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全链条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消费新赛道

  眼下,各地的田野乡村正变身天然“游乐场”,农文旅融合将传统的农事活动变为有趣的体验,田园风光叠加潮流玩法。

  这两天,在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会墅岭村的房前屋后,金黄柿饼铺满晒场,构成一幅深秋限定版“晒秋”画卷。村庄中有2000多株柿树,吸引游客前来观赏采摘、品鉴柿饮。今年10月以来,当地吸引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文旅消费超50万元。

  在江苏省南通市,村民们依托当地800亩荷塘种植的鲜藕,发展起了民宿产业,春赏荷、秋尝藕成了当地的独特体验,鲜藕被做成了韭菜藕丝、糯米藕、炸藕饼等时鲜美食,端上餐桌;在万亩农田边,三五成群的市民围着古朴的灶台,亲手烹饪从田间采摘的新鲜食材,体会难得的田园诗意。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蔓塘里自然村的“戏楼咖啡”,巧妙融合老宅的历史韵味与现代咖啡文化,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的新亮点。游客可以体验古法采茶、手工炒茶等特色茶文化体验项目。

  “吃、赏、玩”同频共振,各地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出新赛道,向品牌与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走出产业“微笑曲线”。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累计建设240个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2195个美丽休闲乡村。去年,全国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专家指出,在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展消费空间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资源融合不够充分,产业链共享机制缺失;产品营销推广滞后,对新媒体平台利用不足,品牌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有限;消费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深度体验的需求等。对此,专家建议,各地应深化产业融合,建立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深耕品牌IP,构建全渠道新媒体营销矩阵;优化消费环境,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28日08版)

  ( 责编:高 娜)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