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佳仪
贝类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最生态的海鲜产品之一。近日,由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指导,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大连综合试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战略中心、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的《贝类产业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在辽宁省大连市发布。
《报告》聚焦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动态,重点分析了2024年及近期我国贝类产业生产、消费、贸易、加工、技术等进展。《报告》指出,我国贝类产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2024年我国贝类产量达1808.8万吨,同比增长5.54%,占全球总量80%以上;2023年我国养殖贝类产值约为20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1%。从产业结构来看,海水养殖占据绝对优势,占总产量的96%,是推动贝类产量增长的主要力量。这背后是我国在海水养殖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与突破,为贝类养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生产端:
海水养殖主导,区域与品种结构集中
我国贝类资源禀赋丰富,已形成集育种育苗、增养殖、流通加工及餐饮等于一体的贝类全产业链发展格局。贝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及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健康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
从生产层面来看,海水养殖在我国贝类产业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贝类产量中海水养殖的占比达96%,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海水养殖是推动贝类产量增长的核心动力。在海水养殖的众多品种中,牡蛎和蛤类脱颖而出,成为产量最大的两大“明星”品种。2024年,牡蛎产量达到725.25万吨,占海水养殖贝类总产量的41.69%;蛤类产量为473.90万吨,占比27.24%,两者合计占总产量近70%。它们凭借庞大的产量,稳稳地占据着贝类养殖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我国贝类产业的重要支柱。
在区域分布上,2024年,山东省贝类产量达到481.7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69%;福建省产量为374.29万吨,占比21.52%,两省合计占全国总产量近70%。长期以来,山东和福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产业基础,在贝类养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集群。在山东的沿海地区,众多贝类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从种苗培育、养殖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产业升级,加大对贝类养殖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了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福建则以其独特的海域环境和先进的养殖技术,培育出了许多优质的贝类品种,如福建的泥蚶,以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而闻名遐迩,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这些产业集群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促进了技术交流与创新,为我国贝类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市场端:
消费潜力巨大,价格稳定韧性强
在市场方面,贝类产品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和价格韧性。《报告》显示,2024年,贝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为每公斤23.5元,整体价格走势依然保持稳定。这一稳定的价格背后,是我国贝类产业成熟的市场体系和强大的供应能力在发挥作用。
从消费数据来看,我国贝类人均表观消费量约11公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贝类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海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当前,我国贝类产品加工率约在30%—35%,消费仍以鲜活为主。随着贝类净化保活流通等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市场对高品质贝类产品的接受度正在不断提高。贝类净化技术能够有效去除贝类体内的泥沙和有害物质,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保活流通技术则延长了贝类的存活时间,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新鲜的贝类产品。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贝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为贝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破解难题:
构建“五化”政策体系
2024年,国内外贝类产业总体稳定有序发展。国内方面,贝类产业规模小幅扩大,主养品种利润率大幅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贝类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微降,进、出口有所下降。贝类加工产品研发更多样化;在“先面后点”理念和多种类型生态养殖,杂交、多倍体、全基因组选择贝类育种,贝类养殖风险预警及抗(耐)逆饵料微藻等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尽管我国贝类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犹如一道道关卡,阻碍着产业的进一步腾飞。
种苗质量信息不对称,成为困扰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在贝类养殖中,种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产量和质量。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种苗质量参差不齐,养殖户往往难以获取准确的种苗质量信息。养殖过密现象普遍存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在一些贝类养殖集中的海域,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养殖户往往过度投放苗种,导致养殖密度过大。机械化水平低是制约贝类产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贝类养殖的许多环节,如播苗、采收等,目前仍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人工成本在贝类养殖成本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这无疑压缩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劳动力成本上升,给贝类产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这在贝类养殖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加工率和市场接受度不高,限制了贝类产业附加值的提升。目前,我国贝类产品加工率仅在30%—35%,大部分贝类以鲜活形式销售,产品附加值较低。
《报告》建议,在解决现有难题的基础上,构建产业绿色化、机械化、智慧化、组织化、品牌化的“五化”政策体系,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养殖区域,控制养殖密度,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实现贝类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加大对贝类养殖机械化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实现播苗、采收、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将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贝类养殖全过程的精准监测和管理。通过在养殖海域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海水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参数,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养殖策略,确保贝类生长在最佳环境中。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贝类的生长情况、病害发生趋势等进行预测分析,提前采取防治措施,降低病害损失。加强贝类养殖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的建设,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组织化运作,实现种苗、饲料、技术、销售等资源的共享,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话语权。
《报告》指出,通过构建“五化”政策体系,贝类产业经济韧性将得到显著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水平将稳步提升。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贝类产业有望凭借这一政策体系,在国际舞台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28日06版)
( 责编:王佳仪)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