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孙宝国委员: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新格局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3/7 9:45:07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在我国人口结构、消费需求均发生重要转变的当下,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工作方针越来越深入人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新观点、新建议的提出,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报讯  (记者 王薇)去年底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中特别指出,科普工作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遵守科技伦理,反对和抵制伪科学。然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一些为博眼球、争流量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中广泛存在,容易对受众特别是辨别能力不强的群体造成误导。对于这种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表示,要通过接地气的食品科普,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健康素养。

  孙宝国提出,在互联网平台上,一些人为抢占话题、吸引眼球,打着“科普”旗号,发布一些片面的、科学证据不足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十大垃圾食品名单”“方便面24小时不消化”“喝牛奶致癌”等,这些网络谣言存在多年且屡禁不止,对公众的科学认知形成了严重误导。也有人利用伪科学进行商业推广,侵害消费者权益。例如,某些直播间销售未经科学验证的产品或服务,特别是某些标榜营养健康的网红食品,实则采用“贴牌”方式生产加工,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伪科普混淆视听,不但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也会影响行业发展。例如,近年来食品行业出现的“超加工”等新概念,原本旨在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但经“伪专家”不客观、不科学的解读后,让消费者产生了“加工食品”不健康的错误认知,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工业的误解加深。

  针对上述问题,孙宝国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是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发布科普信息的审核。从传播科学正能量的角度出发,重视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求互联网平台建立健全发布科普信息的科学性审核机制,组建科普专家库,在发布科普信息时,通过“人工智能+科普专家”双轮审核,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避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问题。杜绝发布伪科普、反科学的信息。

  二是加大对互联网平台谣言的治理力度。对于反复出现、传播范围广、社会危害大的虚假错误信息,相关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进行专项整治,对于一些长期散布不实信息、谣言的机构及个人,加大监管、惩罚力度。同时,鼓励公众提升识谣辨谣能力,积极参与科普辟谣工作,共同维护科普信息的真实性。

  三是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新格局。通过开展有组织、有针对性、有系统性的科普,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强化科普与科技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同时,要形成政策引导,例如,可参照商品房开发必须配套公共服务建设的模式,要求或鼓励互联网电商平台、社交媒体按一定比例提供部分资源,支持科普信息的传播。与此同时,建议按照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要求,在全国科普月期间,开展与食品相关的科普活动,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可信、易懂的科普资源。

 

  《中国食品报》(2025年03月07日03版)

  (责编:周 岩)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