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各国关注肥胖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防控肥胖,世界肥胖联盟将每年3月4日设立为“世界肥胖日”。今年“世界肥胖日”的主题为“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呼吁将关注点从个人转移到塑造健康系统上。业内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应对肥胖危机的措施一直侧重于个体。事实上,唯有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公众等多方努力,推动系统性变革,才能有效应对肥胖流行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饮食改变运动减少
超重肥胖问题日趋严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显著改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得到改善。不过,由于居民饮食结构逐渐趋向高油、高盐、高热量,加之体力活动减少,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成人和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农村地区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将超过城市地区。
据了解,超重肥胖受遗传、饮食、运动、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同时,超重肥胖还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并直接或间接增加医疗支出和社会经济负担。特别是儿童期肥胖不仅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还可能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因此,防治肥胖刻不容缓,需要个人、政府及医疗机构层面的共同努力。
肥胖防治因人而异
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肥胖防治因人而异,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人们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业内人士如是说。
研究显示,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肥胖症发生风险。业内人士提出,针对肥胖的不同人群,饮食干预策略应个性化定制,以适应个体的具体需求和健康状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细化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食谱示例。例如,东北地区的春季食谱就有“铁锅炖鱼”“菜包饭”,而西北地区的食谱里则有“臊子面”“油泼面”,都是当地好找的食物且符合当地饮食习惯。同时,建议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还推荐了优先选择的食物,例如,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此外,减重期间应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高能量食物,饮食要清淡,严格限制饮酒。
“此外,限能量饮食、高蛋白饮食、轻断食模式、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多种减重膳食方法,也可以满足不同肥胖症患者的需求。但这些饮食干预方法应在专业营养师或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业内人士说。
管理越早获益越大
生活方式干预需贯穿始终
体重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或控制已有并发症的进展,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业内人士指出,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越大,因此体重管理的关口应当前移,即在体重出现上升时便启动体重管理计划,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生活方式干预需贯穿体重管理的始终。
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基石,包括饮食管理、运动干预、习惯养成和社会心理支持等。其中,饮食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能量摄入,有效减轻体重,还能够改善血糖、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等代谢问题。限制总热量摄入、维持机体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负平衡状态是实现有临床意义减重的关键,而饮食结构、进食方式和进食时间同样是影响减重的重要因素。
为科学指导体重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去年联合发布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旨在推动肥胖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各省也跟进推出相关政策来落实体重管理活动,提升当地人群健康素养。一是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高全民体重管理意识;二是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提升体重管理效能;三是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高体重精准管理水平。目前,全国各地均已围绕超重肥胖、体重管理、科学饮食等相关知识展开宣传。除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外,生活化提醒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公交站“吃动平衡”的广告标语、小区宣传栏上“减盐减油减糖”的漫画、村口大喇叭里“少吃腌咸菜”的提醒、餐厅药店门口的体重秤等,都在传递着做好体重管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信息。
随后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进一步落实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并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引领带动作用,科学指导医疗卫生人员科学开展体重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有效提升了体重管理尤其是超重肥胖预防控制的规范化水平,引导公众提高体重管理的意识和技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优化肥胖诊疗服务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肥胖症需要专业的治疗,因此,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为帮助大家更科学、合理地减重,已有不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了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构建肥胖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提供一站式肥胖联合诊疗服务。例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在该院常营院区开设儿童肥胖与高血压门诊,为14岁以下肥胖及高血压的儿童提供诊治,并开展“一日病房”服务。
同时,医疗卫生机构将超重肥胖及其合并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病症共管共防共治,加强“四高一重”管理,开展共同危险因素预防、联合筛查、管理随访、生活方式指导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发布的国内首部肥胖多学科诊疗的权威指南——《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提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可有效提升肥胖症诊疗水平,建议所有患者均应接受营养、运动、心理指导作为全程基础管理。根据超重和肥胖症程度、肥胖症相关疾病风险和程度,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临床营养诊疗方案。
目前,临床营养治疗已成为医学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临床营养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疾病恢复所需的能量及营养元素,还能帮助患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在医疗经济学效益上,营养治疗能够减少医疗资源的使用和降低医疗费用,为医疗保健系统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患者的营养治疗应该贯穿始终,早期启动,全程监测。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03月03日03版)
(责编:孙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