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薇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疾病谱的变化,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相关预测表明,2040年,我国糖尿病数量将达到1.51亿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迫在眉睫。医学营养治疗作为糖尿病预防和控制全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以糖尿病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糖尿病特医食品”)为核心的营养干预体系被公认是糖尿病管理重要方向和根本解决方案。1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糖尿病特医食品)(以下简称“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启动大会在北京协和医院举行。该实验室由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是国内首个糖尿病特医食品国家重点实验室,旨在聚焦糖尿病代谢机制阐释、突破精准营养干预技术瓶颈,开发针对糖脂代谢紊乱的特医食品相关原料及产品标准,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并发症和死亡率,提升我国在全球特医食品领域的竞争力。
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揭牌
据了解,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预期通过两年的实验室建设,打通“原料研究、配方设计、工艺研究、临床评价、产业化、科普推广”全产业链条,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为企业实现技术转化的水平,积极推动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及糖尿病特医食品的注册申请,引领行业规范发展。
研发好吃又对身体有益的特医食品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教授指出,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特医食品成为营养治疗的“排头兵”,北京协和医院将全力支持该实验室与国内外机构紧密合作,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加快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步伐,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风味和健康双导向,也就是说既要好吃,又要对身体有益。对于特医食品的研发和生产也同样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宝国认为,从目前来看,我国针对包括糖尿病人群在内的特定人群的特医食品还非常匮乏,需要加大研发生产。“众所周知,防控糖尿病的重点在于‘管住嘴,迈开脚’,但难就难在‘管住嘴’”。
孙宝国表示,作为科研工作者应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应对科研难题,攻坚克难。同时,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广大患者,为健康事业贡献力量。下一步,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将重点放在研发好吃又对身体有益的特医食品等。食药物质的创新应用是我国食品行业健康转型的重要方向。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食药物质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被广泛食用。在目前我国已公布的106种食药物质中,有多种可用于针对糖尿病人群的特医食品的研发。
打造糖尿病特医食品创新高地
一方面,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糖尿病特医食品产业化开发存在多个“卡脖子”技术瓶颈,严重依赖进口。已有注册的糖尿病特定肠内营养药品制剂也均由国际企业垄断。为应对这一挑战,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伟指出,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科研领域的重大突破,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挖掘营养成分与功能因子的干预证据,研究特医食品原料加工技术与质控手段,创新膳食模式与GI调控技术。通过解析营养素间复杂作用与稳态机制,开发原料数据库与GI智能监管软件,实现糖尿病特医食品的靶向设计与精准创制。同时,实验室还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构建完善的原料、产品及临床评价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全面推动糖尿病特医食品产业的标准化、智能化示范进程。“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式平台,汇聚了医学、营养、食品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工作中不仅要进行创新研发,还要做好成果转化。”陈伟表示。
科研成果重在转化落地。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轻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胜杰表示,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将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科研平台,愿与产业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更好发挥央企的使命和担当。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段盛林表示,将与北京协和医院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期待实验室能够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破,为行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为特医食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据了解,未来,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将专注于服务市场监管,致力于构建筛选评价及智能信息化技术体系,以强化行业安全与规范的技术支撑。该实验室计划开发GI测试智能监管软件与可视化数据平台,利用科技力量提升市场监管效率,确保食品安全数据的可追溯性,与“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相契合。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邓慧敏在致辞中表示,特医食品是近年来食品和特殊食品行业出现的新赛道,与健康中国战略高度契合。作为主管部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工作,加强与市场监管总局的联络,协调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发挥职能优势,在食品安全标准、政策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实现系统内外互动协调,优势互补,推动重大科研成果创新。
糖尿病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糖尿病特医食品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更预见了其在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糖尿病特医食品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强调,糖尿病特医食品的研发与应用对于提升公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该重点实验室在标准制定、研发生产临床应用及营养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特医食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满群杰进一步强调了政府在此项合作中的重要角色与决心。他表示,政府致力于推动医疗健康科技创新,以满足民众健康需求。“我们将全力配合,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研与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为民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夯实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发展
活动期间,还举办了专题报告会。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郭立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教授、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君华教授,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志强、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等专家学者出席并进行学术交流。
金君华在介绍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潜力的双歧杆菌的研发进展时表示,目前,已建立双歧杆菌的菌种资源库,筛选出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且具有良好消化逆境耐受性的双歧杆菌菌株。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于康教授认为,要通过营养治疗,让包括糖尿病患者在内的慢病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生活。郭立新介绍了肥胖、糖脂代谢异常的饮食干预策略。他指出,国际上已将肥胖视作一种疾病,肥胖与超过229种疾病风险相关。他提出,要关注饮食对代谢疾病的影响,关注进食节律、进食时间。有研究表明,限时进食可减少体重,改善餐后血糖;吃“丰盛早餐”更有利于代谢健康。
《中国食品报》(2025年01月20日03版)
(责编:孙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