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智慧农业为我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大田到大棚,从种植到养殖,当前,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正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让管理更智慧、生产更精准、增产更增收的目标成为现实,更多农民实现了“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
让公共服务能力再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绝不能落后。”“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
今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有了方向标、路线图。根据文件,从今年开始,各地全面启动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领域应用拓展、示范带动等三大行动,到2028年底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将达到32%以上。
支持建设一批创新应用项目。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速推广应用智慧农业相关技术,我国支持建设了一批国家智慧农业创新应用项目,深入开展国产化智慧农业技术的中试熟化、推广应用,2024年新增建设项目19个,累计支持建设项目已达116个。随着温室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规模蛋鸡场数字化智能养殖技术等7项智慧农业主推技术发布,一批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技术模式形成,农(牧、渔)场智慧赋能计划启动实施,一个个智慧农场、牧场、渔场正在全国落地生根。
在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上发力。截至目前,累计支持建设国家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分中心34个,已初步建立智慧农业创新体系,在作物表型高通量解析、土壤现场快速测量装备、大型农业通用型机器人化作业平台等多项技术上取得突破。智慧农业标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新增立项相关行业标准17项、发布实施6项,推动建立智慧农业技术装备检测中心。
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据整合共享工作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启动建设,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的基础模型算法、通用软件工具加速研发应用,农业公共服务朝着更“智慧”的方向转变。
数据显示,目前,“农事直通”App注册用户已达108万,“全农码”实现了“地、人、物、财、事”有效关联,累计赋码超22.76亿。为进一步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技能,持续开展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据统计,2024年培训受众超4000万人次,9年累计培训受众超过2.7亿人次。
“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建设正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进一步耦合,智慧农业将为我国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说。
让农业生产更精准
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对农业农村系统的管理服务能力以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浙江,有一个“乡村大脑”。它是浙江省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智能化能力中心,基于浙江省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集成“浙农经管”“浙农田”等一批应用,形成了“平台支撑大脑、大脑支撑应用、应用丰富大脑”的良性互动。管理者可以通过经营主体上传的数据,掌握生猪疫病、出栏和销售情况;可以看到虫情测报灯自动拍照反馈的虫图,以及向当地农户发送的病虫情报;联动民政、人社、残联、医保、教育等部门数据,及时发现需要帮扶的低收入农户,对返贫致贫风险进行预警研判、快速处置……
“平台服务的主体越多,服务能力就越强,反过来又能服务更多的主体,它们之间是通过数据实现正反馈的。”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字“三农”专班负责人说。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是智慧农业的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各地季季紧抓、茬茬接续、环环相扣挖掘单产潜力,促进农业生产更精准。
安徽省在亳州市谯城区、宿州市埇桥区及阜阳市颍州区、太和县开展“北斗+智慧农业”支撑玉米单产提升试点,实现了“北斗”播好一粒种、“智慧”管好一片田、“北斗+智慧”收好一粒籽,玉米播种出苗率均达95%以上,与常规种植相比,平均亩株数可以增加1000株以上。经实测,示范区平均亩产765公斤,综合测算亩均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智慧农业也让养殖变得更精准和“聪明”。近日,位于北京平谷农业中关村的沃德博创发布了全国首个家禽产业互联网平台——智慧蛋鸡智能助手“小慧”。平台可以覆盖小鸡生长过程中的162个关键控制点,为养殖户提供智慧育种、养殖、兽医等综合服务。
猪羊鸡都住进楼房,享受各种机器人的服务。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内,整齐排列的21栋6层猪舍充满了“科技味儿”。智能巡检机器人监控生猪健康数据,保证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智能饲喂系统精准配方并自动投喂;智能声音采集器通过咳嗽声实现生猪健康辅助分析、精准治疗。
让更多农民从中获益
发展智慧农业,要让农民参与其中,从中获益。《行动计划》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拓展智慧农业服务,为小农户等经营主体提供贯穿全生产周期的农事指导、市场信息、防灾减灾等各类信息服务。”
作为发展智慧农业的试点项目,伏羲农场的数据收集涉及耕种管收多个环节,通过收集海量数据对农田进行精准管理,不仅能将农民种地的经验数字化,带动农民更科学轻松地种地,也让“靠天吃饭”真正转变为“靠科技吃饭”,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以梨兴农”,聚焦国家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建设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的“一号梨园”,通过土壤改良、水肥一体、绿色防控、信息测报等手段,稳定酥梨产量和品质,带动周边乡镇果农更新种植理念、技术和设备。目前,宿州已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4个,智能育秧工厂2个,数字化养猪场143个、养牛场84个、养羊场21个、养鸡场16个。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农业应用场景让管护成本平均降低10%左右,亩均效益提升20%以上。
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智慧农业的落脚点。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绿叶蔬菜工厂内,那边一排排生菜苗正被机器推下池,等待长大;这边自动收割完的油菜正一棵棵掉入菜筐。“员工基本都是附近村民,一个月能赚4000元至6000元。”产业园项目负责人李宇腾说。临平区塘栖镇姚家埭村的吴水娣,是操作机器人移栽设备的员工。她说:“蛮新奇的,这里轻松一点,机器操作也不难,我也能学会。”
山东寿光探索实施“定制农业”“基地直供”等特色电商营销模式,将农户接入数字产销服务平台,农户通过智慧电子秤进行蔬菜交易;重庆“农品慧”平台为农产品购销双方提供在线需求发布、采购管理、订单管理、付款结算、融资申请等服务……各地纷纷探索帮助小农户接轨现代农业、享受智慧农业增值红利的有效路径。
从之江到皖北,从戈壁到黑土,智慧农业的种子已经在各地生根发芽。而要想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搭上信息化这辆快车,还需要结合实际探索推动,针对问题补齐短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4年12月19日02版)
(责编:周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