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 勇
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民的增收致富。从小麦秸秆回收、种植菌菇到食用菌基料循环利用,再到绿色生态农业,通过不断培育壮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仅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还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打造绿色产业新增长点
汤阴县是河南省重要的小麦产区,如何处理每年产生的大量小麦秸秆曾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难题。传统处理方式如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这些秸秆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汤阴县依托项目引入先进的小麦秸秆打包回收技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将小麦秸秆进行打包处理,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后续的农业循环利用提供了原料。
“秸秆离田综合利用是改善农业农村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效助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秸秆禁烧等工作,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收的双赢。”汤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史艳超表示。据统计,去年全县共回收小麦秸秆约26万吨,广泛应用于菌菇种植、饲料加工和生物发电。每吨秸秆的回收价格约为200元,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食用菌产业是汤阴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有代表性的一环。众兴菌业作为当地龙头企业,积极投身秸秆离田综合利用这一循环经济项目,利用小麦秸秆、鸡粪作为基料,成功培育出双孢菇等高附加值食用菌。
“每年可回收利用小麦秸秆约3万吨,生产食用菌2.16万吨,产生有机肥原料6万吨,为农民增收3600万元。我们通过统一菌种供应、播种覆土、出菇管理、采收等的标准,建立了双孢菇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下一步将研发菌渣等下脚料作为动物饲料使用,增加附加值和企业收入。”谈起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周恩海如数家珍。
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汤阴县伏道乡探索完善多方权益合作模式,健全“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当地熟食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200万羽鹌鹑养殖基地项目。“一只鹌鹑一年能产300个蛋,具有存活率高、抗病性好等特点。鹌鹑蛋是畅销品,蛋壳具有药用价值,鹌鹑粪是有机肥。”该公司董事长康现娣说,“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和技术支持,让养殖户只需专心做好养殖工作,便可实现稳定增收。
“这段时间在养殖基地筹建粪便发酵有机肥项目,我们正在扩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选育孵化、饲养管理、加工销售等一体化产业链,打造有机肥生物发酵、有机果蔬种植等绿色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康现娣表示,基地实现了绿色生态养殖,日产鹌鹑蛋约20吨,公司的卤蛋加工项目与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曾是困扰基地的一大难题。眼下,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将鹌鹑粪便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转化为优质的生物肥料。“推广使用这些生物肥料,不仅能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项目技术负责人刘红春指出,这些生物肥料不仅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还具有改良土壤、提高作物抗病性能、改善农产品品质的作用。
从小麦秸秆回收到食用菌基料,再到鹌鹑养殖和生物肥料,汤阴县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是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了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不仅“变废为宝”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汤阴县突出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注重“三链同构”,为促进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截至目前,全县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有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31个。下一步,汤阴县在积极谋划继续深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将探索更多农业循环经济的创新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食品报》(2024年12月19日01版)
(责编:王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