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冬闲”变“冬忙”,大棚种出“致富菜”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11/26 15:22:58

本报记者  薛海军  孟小平  刘  超  通讯员  马富瑞  王志强

  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有序引导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果蔬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初冬时节,满目皆黄,许多地方的设施农业大棚里却温暖如春。

  在山西省朔州市佳利农业专业合作社,一座座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里,菜农们播种、田管、收获,一派生机勃勃的生产景象。走进日光温室,一垄垄菠菜整齐排开,绿油油一片,这些菠菜即将进入采收期。除了日常人工管护外,这里还配备了土壤调控检测仪,可以对空气、土壤的温湿度以及氮、磷、钾等进行实时监测,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田间管护。

  该合作社负责人张正明说:“我们这个棚里,西红柿采摘结束后,试种了甘蓝,采用滴灌、覆膜进行保温保湿,也可以防草。虽说今年只是试种,但从目前来看长势不错,预计亩产能够达到5000斤以上。”

  今年3月,该合作社种植了60多亩五彩小番茄,种植情况良好,产量是以往的两倍多,主要通过订单销往全国各地。9月份,五彩小番茄全部采收之后,合作社又种植了60多亩的耐寒抗低温的菠菜和甘蓝,每亩产值大约5000—6000元。

  大棚“致富菜”的良好收益,同样让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曹里乡西吴村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眼下正值“冬闲”时节,乡村大地一片静谧,但在西吴村的蔬菜大棚内却一片生机盎然,种植户们正忙着对茄子、花菜等蔬菜进行收获采摘销售。以往的“冬闲”正被“冬忙”替代。

  近年来,西吴村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蔬菜产业,再由村集体进行规模化经营,村民以流转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平时参加务工还可获得报酬,既有效缓解了生产力不足的难题,又拓宽了群众及村集体增收致富的渠道。

  “我们春季种黄瓜,秋季种青茄,青茄今年的价钱、效益好的很,收入也高。”西吴村党支部书记齐俊芳介绍道,“前期,一斤卖两块六七,中后期还能卖一块多。今年的亩产轻轻松松一万多斤,平均下来一亩地能赚1.4万—1.5万元,好时能卖到2万元。今年群众自发建棚又增加了一二百亩,村里能流转建棚的地基本上全是菜棚。”

  村民齐登云是西吴村原贫困监测户,6年前,他下定决心改变过去的传统间作、套种模式,跟随齐俊芳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第一年,他承包的10亩大棚就种了黄瓜、茄子两季蔬菜,每亩净收入7000多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靠种植大棚蔬菜,齐登云不仅脱离了贫困行列,更是盖起了新楼房,改善了家庭的生活状况。今年,他种植的有机花菜又获丰收,单季亩产蔬菜就可收益上万元。

  西吴村蔬菜种植业的快速兴起,只是曹里乡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曹里乡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蔬菜巨型棚规模化种植,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党员干群干劲十足,“家门口”的蔬菜种植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曹里乡蔬菜产业自2005年起便以巨型棚蔬菜种植为起点,历经多年发展逐步壮大。如今,我们科学规划‘三区十三园’,通过‘大集群+合作社+小农户’模式,已建成3万亩蔬菜基地,年产蔬菜24万吨,年产值达3.8亿元。”曹里乡党委书记朱晓菲说,未来,将继续完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蔬菜产业“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进一步打造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提升效益,让蔬菜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坚实支撑。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筻口镇的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原本应该是闲置的育秧大棚内却是郁郁葱葱,一丛丛辣椒枝繁叶茂、青红相间,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正组织社员们抓紧采收辣椒。

  近年来,该合作社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设设施大棚。往年,这些花重金建设的大棚只用来育两季水稻秧苗,全年几乎有超过8个月的闲置期。为提升大棚利用率,合作社去年开始尝试在大棚空闲期种植辣椒。在大棚温控系统、喷管系统的双重加持下,辣椒长势喜人,质量较露天种植的应季辣椒高了许多,亩均效益达到8000元。今年,合作社不仅种了辣椒,还增种了菜薹、白菜等蔬菜。

  该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了种植面积,预计能为合作社带来4万多元的经济效益。”

  据悉,岳阳县近两年新增集中育秧设施42.5万平方米,目前育秧设施大棚总面积超过51万平方米。为提高利用率,岳阳县农业农村局大力推广育秧设施大棚“农棚农用、一棚多用”,利用育秧设施大棚空闲期,以自种、代育、租赁等模式,开展育秧设施综合利用,基本实现周年综合利用3次以上,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中国食品报》(2024年11月26日01版)

  (责编:周 岩)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