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超市是一个售卖食品及日常用品的场所,和坐下来吃饭的就餐场所属于“两个次元”。然而,近日国内多家超市拓展消费场景,“跨界”开起了“食堂”。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生活方式变革角度看,餐饮化是我国超市发展的一大趋势,“零售+餐饮”的业态推动了传统超市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超市“食堂”让厌倦了点外卖的人们能够吃上现炒热乎菜;另一方面,还能够吸引更多客流,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超市+食堂”提供多元饮食选择
今年以来,超市掀起的“餐饮风”瞄准了高性价比且高频复购的快餐,力求把商场超市打造成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的“大食堂”。
去年,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中提到,要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虽然社区食堂一度与老年食堂画上等号,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社区食堂的忠实用户,也正因如此,涌现了“超市+食堂”“便利店+食堂”等多业态。
木耳炖肉、西红柿炒鸡蛋、红烧茄子……60余种菜品热气腾腾、琳琅满目。近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一家超市新开的食堂,许多顾客端着餐盘挑选午餐,人气十足,这里可容纳100多人同时就餐,超市正以“快餐”形式,强势进军餐饮圈。
“超市开食堂,方便又实惠。”在这家超市附近一家公司上班的宫伟说,超市食堂的种类十分丰富,能满足日常就餐需求,“这是公司食堂之外,我经常来的另一个‘食堂’。”
据了解,食堂是该超市推出的经营新模式,目前供应午餐和晚餐,采用自助形式,面食、炒饭等主食类自助13元,炒菜类自助19.9元,素菜、荤菜、糕点、水果等种类丰富,顾客可自主选择。
不止北京,国内其他城市的各大超市也在今年陆续开出“超市中的食堂”。在广州天河美思佰乐超市,特别开辟了“食堂”明档,既有已打包好、标好定价的快餐,亦有自选餐区;既有川味麻辣烫,又有面档。在哈尔滨比优特超市红博中央公园店,吃着寿司还能闻到酸辣粉、油炸糕的阵阵香气……
来逛超市的顾客、商场里的员工、周边写字楼的上班族、带着孩子来商场过周末的亲子家庭……他们在“超市食堂”体味人间烟火、享受美好时光。而有些“超市食堂”不仅提供午餐,还满足了一些上班族对晚餐的需求。“做晚饭是一件‘奢侈’的事,下班就很晚了,有时候还要加班,如果再拿起锅铲做顿饭,无疑是另外一场‘加班’。”上班族小菁称,吃腻了外卖,家附近的“超市食堂”无疑成为晚餐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搭建“餐饮场景”带动关联产品销量
在超市中开设食堂,是超市多业态混合经营的新尝试,也顺应了实体店转型升级的趋势。“经营超市本来就具有蔬菜、肉类的供应链优势。超市精心挑选供应商,每日提供新鲜净菜,绝不使用前一天超市剩余的食材,能保障食材的安全,也提高了出餐效率。”中关村一家超市店长钟晓英介绍,有些顾客吃完饭顺便买些日用品,调查发现,目前超市和食堂的顾客约有67%重合,食堂也激活了超市的消费新动能。
在哈尔滨好百客超市,现场加工美食业绩占比已接近25%,对于全店品类比重来说,占比较大。“哈尔信小厨房工作日每天能卖出200份左右的盒饭,到了周末可以达到300份。顾客来超市吃饭,也带动了饮料、纸巾、湿巾等产品的销量。”哈尔信小厨房负责人介绍,就餐区周边摆着各色饮料,从动线布局来看,人们拿完一瓶饮料,往前走几步就到了超市收银处,吃喝瞬间“一站式”解决。在就餐区周边,还有副食和烘焙档口,随时能闻到刚刚出锅的枣糕和千层饼飘来的香味。从“超市食堂”离开的食客中,不乏有捎带买些美食回家的。哈尔信小厨房负责人称,在“超市食堂”的带动下,近两年有关商品的销量同比增长近10%。在用餐之余,超市又恢复了“一站式”消费的老角色。吃饭与购物之间,不仅形成了“双向引流”,更实现了良性循环。
实际上,不少商超早已跨界涉足餐饮领域。早在2017年,盒马鲜生就采用了“超市+生鲜餐饮”的商业模式。近期,永辉、物美、华联等多家品牌超市,也纷纷开设便民食堂。经济实惠的餐饮增加了超市的客流量。超市刮起“食堂风”,更具“烟火气”,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培育壮大了消费新增长点。
与此前不同的是,如今新亮相的超市平价食堂更接地气,单价相比以前明显下降。专家分析称,目前很多传统超市都在尝试优化线下门店的消费场景,融合多种业态。而引入平价食堂,正是超市品牌转型升级的另一种尝试。
如何让“零售+餐饮”走得更远?
开食堂成为超市挖掘潜在消费带动利润增长的有利途径之一,如何让“零售+餐饮”走得更远?成为超市需要思考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超市+食堂”的新业态让消费者耳目一新,但能否长期保持吸引力,还要看商家的经营能力。超市在持续做好平价食堂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要评估自己的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经营。当前,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在提高,超市不能只靠平价食堂产生的客流来拉动销售,还要不断创新,提供更多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如此才能发展得更好。
专家建议,超市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一方面,在食堂菜品上做“加减法”,如食堂单品上市前,可邀请顾客、工作人员品评;定期淘汰一些购买率相对较低、顾客评价不好的餐品等。此外,还可以在产品口味上进行升级,比如烤冷面里加牛排、小龙虾搭配手工面条等。另一方面,在食堂服务上下功夫,如帮顾客免费热粥、热汤;就近设置快速结账区,就餐想买水不用走远路;就餐区里提供手机支架、纸巾、牙签等服务。
“对于社会而言,如果‘超市+食堂’这种形式能够进一步普及,对于解决老年人、学生及上班白领等群体的就餐问题会有不小的帮助。近年来,政府通过大力推进社区食堂、学校餐厅建设,为老年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餐饮服务保障。随着‘超市+食堂’的普及,将能够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饮食选择。”
业内人士提醒,“超市+食堂”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食品安全与卫生问题,超市开食堂,需要进行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二是经营转型问题,超市的单一购物功能转化为涵盖餐饮服务,对超市的管理以及相关流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超市管理方制定相关流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控制成本。未来,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确保这种新型服务模式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4年10月21日02版)
(责编:叶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