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宝宝第一口辅食还在吃米粉? 专家称,婴幼儿喂养理念需与时俱进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9/9 12:01:10

本报记者  王  薇

  为了更好地认识婴幼儿辅食的内涵,解读婴幼儿辅食喂养中存在的误区,推动婴幼儿科学喂养,由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办的“婴幼儿过渡期膳食意义共识”讨论会近日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来自国内营养、医学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婴幼儿辅食添加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与会专家表示,从目前来看,婴幼儿辅食喂养已不再局限于米粉,可以寻求多样化,以尽快实现多样化食物暴露。“婴幼儿膳食过渡期,也是生命早期食物暴露过程,这一时期辅食的科学添加,将对婴幼儿的食物过敏与耐受产生影响,可降低其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风险。同时,仍需坚持‘满6月龄起必须添加辅食’。”

  来自中国营养学会、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西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江苏省营养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两岁前应逐渐实现食物多样化

  婴儿在母乳喂养后期至完全适应多样化平衡膳食之前,有一段食物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引入的乳类以外的食物,被称为辅助食品,简称辅食。为何要在这一时期添加辅食?专家介绍,新生婴儿摄食能力极为有限,只能接受高能量密度和高营养素密度的液态食物,因此完全母乳喂养是新生婴儿的必然选择。随着生长发育,婴儿摄食能力、消化功能及机体代谢能力不断发育成熟,处理非液体食物的口腔运动技能逐渐显现,开始具备接受非液体食物的能力,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婴幼儿在2岁前需要经历一个从全部乳类食物,逐渐变化到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的膳食过渡阶段。

  专家指出,儿童到2岁时,已基本具备了接受由多种食物构成的、形态上接近成人膳食的食物的能力,营养需要也应该由多种食物构成的平衡膳食来满足。在这一时期逐渐引入各种食物,除了为母乳喂养儿补充能量和营养素以外,还应该能够促进进食技能发育和精细运动功能,促进进食与食物相关心理行为合理发展,减少影响食物过敏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风险,以及促进儿童肠道菌群多样化发展。

  专家建议,在婴儿满6月龄时,可开始添加辅食,如添加富含优质铁的肉泥类辅食,补充优质铁营养和蛋白质等营养素;随后,按照添加原则逐渐引入各种食物,尽快实现食物多样化。

婴幼儿辅食添加不仅仅是补充营养

  从目前来看,对于婴幼儿喂养,家长们还需加以重视,科学对待。对于宝宝“不会吃饭”,家长们往往不太在意,认为迟早会学会,而过于在意会不会早走路、早认字。对此,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汪之顼认为,在婴幼儿2岁前过渡期内,膳食不仅需要满足其能量和营养素供给,伴随认知发育进展,儿童还需要通过摄食过程学习吃饭,促进精细动作发育,同时也由此开始认知食物,形成对食物的早期感知和认识,并影响其终生食物(风味、气味、滋味、质地)嗜好。

  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玲主任指出,辅食添加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对婴幼儿进行营养补充,同时也是对饮食行为的培养。在这一点上,医院专业人员也要加强认识。同时,婴幼儿自我进食辅食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

  “婴幼儿辅食添加不是新话题,但值得探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妇幼营养室主任杨振宇研究员表示,要将辅食添加的内涵不断拓展,并进行系统梳理。因为,辅食添加,不仅与营养相关,还与婴幼儿的社交、心理行为息息相关。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丁叶表示,2岁以内的婴幼儿从被动喂食到主动进食,在接触和熟悉食物的过程中,会形成饮食偏好,对饮食行为、社会适应能力等产生影响。

首选高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与会专家认为,添加辅食的目的是补充能量和营养素,并启动婴幼儿的食物转化过渡。最开始需要添加的食物应该是高能量密度、高营养素密度、易于消化的食物。由于补充铁营养的迫切性,富含优质铁营养的食物应成为首选。

  然而,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当前婴儿辅食添加中,强化铁的米粉产品仍是许多父母为宝宝首选的辅食。对此,与会专家指出,包括米粉在内的谷物粉不符合高营养素密度的要求,而且强化铁的吸收利用率远不如瘦畜肉中原卟啉铁,因此相比之下,用瘦畜肉加工制作的肉泥、肝泥等更符合高营养素密度、优质铁和蛋白质来源的要求。专家指出,满6月龄以后的婴儿,其消化蛋白质、脂肪的能力已经很成熟,对于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构成的动物性食物,应该有很好的消化能力。

  据了解,对铁强化米粉的推荐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担心过早引入动物性食物会导致异源蛋白质过早暴露,引起过敏风险,加之生活条件和食物供应的限制,蛋白质组成比较单一、含量比较低的铁强化米粉,成为了尽快纠正和预防婴幼儿贫血的选项。与会专家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婴幼儿喂养条件已今非昔比,乳类和肉类食物资源丰富。此时,对于婴幼儿喂养,相应的喂养理念需要与时俱进。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毛萌表示,喝水、用手抓食物送到口腔对2岁以内的婴幼儿完成进食行为训练至关重要。但因每个孩子发育程度不一,注意不要“一刀切”,不要设定统一的训练目标。同时,对于这一时期辅食的选择,也要科学选择与婴幼儿发育程度相关匹配的辅食。

  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张霆表示,2岁以内婴幼儿辅食添加从以谷类为主到加入动物性食品,是一个理念上的进步。他认为,在这一“吃动并重”的关键阶段,进行科学的辅食喂养,对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赖建强认为,6个月时乳牙萌出,就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可引入食物。婴幼儿吃辅食的过程,也是对食物逐渐探索的实践,有助于促进婴幼儿的发育。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苏宜香谈到,从目前来看,市场上的辅食多以谷类产品为主,小包装肉泥产品较少。她认为,辅食的内涵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不断丰富。对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进行辅食喂养时,要针对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辅食,同时她也建议相关企业积极研发和拓展辅食产品和品种。她提醒,辅食喂养目前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亟需提升认知,科学看待辅食喂养,注重婴幼儿自我进食,因为“体验是最好的学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杨年红表示,对于6个月的婴幼儿辅食添加,要强调多样化,逐步引入多种食物,以达到平衡膳食。此外,还要注重引导家长如何为孩子科学添加辅食,注重多种食物的引入。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曾果认为,辅食喂养的短板,更多还在应用层面。在喂养行为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辅食添加过程中,要教会孩子如何吃,同时培养其进食行为。

  “辅食不‘辅’,还需加大科普宣传、加快与国际接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屈鹏峰谈到,如今,辅食的内涵已不同于过去,需要进一步延伸。在加大科普方面,要介绍家庭自制辅食与市售辅食的区别。目前,有关动物性辅食的相关标准正在修订中。

  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提出,对于婴幼儿辅食喂养,能否开发一种模型,从所含营养素、软硬度、质地等方面对辅食产品进行评价分级,便于科学指导。例如,目前,营养素度量法(Nutrient Profiling,简称NP)在国际及各国受到高度重视和推广,各国根据居民营养健康状况、主要目标(声称、正面标识、限制营销等)、居民消费模式、食物类别等制定不同的NP模型。为营造健康的食物环境,引导儿童选择健康食品,我国也加大了NP模型的开发。她还透露,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正在联合相关机构开展婴幼儿辅食调研。

  汪之顼表示,婴幼儿喂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如果说“辅食”这个说法容易引发出“可有可无”的误解,大家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用“婴幼儿膳食过渡期食物”这个说法来理解,或许可以帮助拓展认识。随着循证工作的开展,辅食添加在补充能量和营养素以外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伴随母乳喂养逐步引入各种风味和相应质地的食物,成功完成食物过渡,可帮助儿童获得良好的进食技能发育和食物心理行为发展,并通过关键期食物暴露,降低对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风险,是儿童喂养实践中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

 

《中国食品报》(2024年09月09日03版)

(责编:孙 茜)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