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科技赋能,农产品走上“智富”新路径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7/31 11:00:20

  近年来,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科技正以其独特的力量,激发着农业的无限潜力。从浙江杨梅到广东荔枝,科技不仅让传统的时令水果上市期提前,更通过冷冻保鲜等技术,延长了货架期,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科技的助力下,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为现代化大农业注入新动能。

数字技术助力 农产品质优价好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不仅有效促进了生产主体间信息互通,还能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管控、精准运行和科学管理,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广东是我国荔枝的主产区,但在以前,人工打药除草等工序既耗时又耗力,现在在科技加持下,生产变得容易了很多。

  2021年,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来到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曹江镇,带领团队在田头搭建科研小站,与种植农户张翼合作,对一片失管近10年的200亩山地荔枝林进行全面改造。

  团队不仅将山坡地改造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台地,还对果树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修剪。此外,这片果园还成为绿色生态栽培技术的试验田。在病虫防控方面,结合监控数据精准用药,并使用无人机喷药;在灌溉方面,通过安装土壤水分检测设备,做到精准灌溉;在施肥管理方面,从见花施肥、见果施肥调整为荔枝采后施肥。“荔枝园完成改造后,很多工作都可以人机配合完成,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例如,无人机喷药一天可以覆盖100亩,而传统的人工打药一天只能覆盖30亩。”荔枝园负责人表示,到了除草的时节,可以摒弃人工喷洒除草剂的做法,改用乘坐式割草机除草。

  如今,支撑果园管理的不再单单是传统经验,更多的是科学数据。田间生境信息智能监测采集系统伫立在山坡上,“俯瞰”整个果园,果树间还设置了不少传感器作为采集节点。整套系统能采集果园里大气温湿度、雨量、光合有效值、风速、风向、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等环境因子,将数据上传至云服务器分析处理,科研人员在线上便可实时监测荔枝园的情况。

  不仅仅是荔枝,数字技术让很多果蔬的生产都变得更简单,含金量更高。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丈亭镇梅老大杨梅专业合作社早早迎来了繁忙的杨梅收获季节。私家车、快递车进进出出,一箱箱杨梅被装运上车,发往全国各地。合作社负责人孙来达介绍,合作社今年杨梅的产销情况可以用“供不应求”来形容,产量虽然相比去年有所减少,但因品质上乘,一斤大棚杨梅可以卖到80—200元不等。合作社应用数字农业技术,使得杨梅上市的时间提早了20天,不仅延长了销售期,也提升了产品价格。

  “只需轻点鼠标,电脑屏幕上便显示出杨梅大棚的实时监控画面。通过手机上智控大棚的页面,也能够随时随地查看杨梅长势及大棚内的环境参数。”孙来达表示,温度高了,大棚会自动打开,让空气流通;缺水了,还能自动滴灌。杨梅的生长环境好了,品质也就提高了。

  此外,浙江省自2010年以来陆续开始研究灾害应对措施,并于2015年创新集成了以防虫、避雨、保果、促早、提质为核心的杨梅大棚设施避雨栽培模式。“目前全省有大棚设施杨梅近万亩,借助该模式,杨梅成熟上市期提前,采摘期延长了20多天,落果率降低40%以上、优质果率提高50%左右,亩均产值达到6万元以上,比露地杨梅翻三番。”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黑科技”锁鲜 果蔬远销插上“翅膀”

  类似荔枝、杨梅这样的水果,货架期短,保鲜是个大难题。为了延长保鲜期,很多企业开始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研发力度,“黑科技”锁鲜技术层出不穷。

  杨梅的保鲜期极短,素有“头日新鲜、次日色变、三日色味皆变”的特点。随着兰溪杨梅产业蓬勃发展,如何延长采后销售链,成为亟需攻克的难题。今年,兰溪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浙江大学、杭州道秾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杨梅采后贮藏保鲜项目,共同研发出杨梅AI保鲜技术,为果农破解保鲜难题。作为杨梅AI保鲜技术的首批尝鲜者,种植大户倪晓明表示,杨梅如果在普通保鲜库里时间过长,果肉就会分离。通过AI保鲜技术,尽管已经20多天,但杨梅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果肉依旧紧实,在风味和口感上与新鲜杨梅相比,几乎无明显差别。经过AI保鲜技术处理后,错峰销售的杨梅售价能翻四五番,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杨梅采后贮藏保鲜项目的核心理念在于利用低压、低氧保鲜仓,并结合AI智能环境模拟数据库,精准调控保持2—5摄氏度的最佳温度,为杨梅营造最优的保鲜环境。“我们此前进行多批次试验,有15天的保鲜效果、20天的保鲜效果,目前最长可以达到42天。”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王嵘介绍,目前项目已初步完成杨梅保鲜环境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解决长途运输中的保鲜问题,浙江省还开发了先进的包装与运输技术。在丽水青田县侨乡农品城中央冷库的全冷链杨梅车间,工作人员采用预冷抽湿、挑拣称重、密封包装等工序,确保每一盒杨梅都住上了“单间”,穿上了层层“外衣”。“公司采用防雾化包装材料,一颗颗杨梅单独摆放,确保不会磕碰,同时引入真空锁鲜技术,防止氧化腐败,杨梅运输损耗率可以从10%降低到2%。”青田中智物产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小庆说。

  目前,大多数荔枝都已上市销售,而在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正清洗、打包刚刚从田间做完预冷处理的荔枝。流水线的尽头,一缸零下30摄氏度的冷冻液正在等候密封在保鲜袋里的荔枝“光临”,经过1小时左右的冷冻液浸渍速冻,色泽鲜亮的冻眠荔枝正式成形。“现在,大家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荔枝了。”该公司董事长欧阳建忠说。

  据悉,为快速研发一整套荔枝保鲜技术,广州把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点科研力量组织起来,一边凝练产业需求,一边集中力量攻关,最终在产业实践中予以验证。

  其中,华隆公司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开发出冻眠荔枝技术。加工研究所负责人介绍,荔枝速冻主要有3条技术路线,一是浸渍速冻,二是液氮速冻,三是传统空气速冻。空气速冻时间久,无法让荔枝快速穿过冰晶层产生温度带,一旦大颗粒的冰晶产生,解冻时就会破坏细胞壁,造成荔枝褐化和出水;液氮速冻虽然可以实现快速降温,但成本、裂果率都比较高;而使用冷冻液降温,不仅可以节省成本60%以上,包装果的裂果率也比液氮速冻降低20%—30%。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先进冷冻冷链研究所所长朱志伟表示,预冷就是控制荔枝的水分,实验室对此也研制出可移动快速高湿预冷装备,荔枝温度可迅速降低至5摄氏度,设备处理量将达3吨/小时,实现果蔬降温比传统风冷设备效率提升5倍,以控制“褐变”现象,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荔枝的品质和颜色。

  目前,浙江省杨梅种植面积达到130万亩,产量近70万吨,产值高达60亿元,杨梅产业附加值强劲增长。而广东省不断推动荔枝保鲜技术与装备研发,已集成荔枝保鲜全链九大技术。近年来,浙江、广东正通过科技、速度和产业链的整合,让杨梅与荔枝不再仅是消夏的时令鲜果,更成了各自地区的一张“金”名片。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4年07月31日04版)

  (责编:叶家茂)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