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我国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起,到2020年底,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
2022年初,企查查数据研究院发布《全面脱贫:830个贫困县市场主体分析报告(2021)》,报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的角度概览贫困县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通过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深入分析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大数据的助力下,追踪这832个贫困县的过去与未来,尝试揭开脱贫真相的神秘面纱。
“云贵川藏”贫困县总数超全国三分之一,江浙粤闽地区贫困县为零
2021年初,国新办召开《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几项重要成果,其中一项为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
企查查数据研究院对这832个贫困县的地域分布整理后发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有22个曾拥有贫困县,贫困县数量最多的是云南,有88个贫困县;数量最少是海南,也有5个贫困县。从省份分布来看,我国贫困县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云贵川藏”四省的贫困县总数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从城市上来看,西藏日喀则市以及四川甘孜的贫困县数量最多,均有18个贫困县,贵州黔东南有15个,重庆市则有14个贫困县,排名第四位。
哪些地方没有贫困县?“江浙粤闽”四省、辽宁以及山东均没有国家级贫困县,直辖市中北京、上海以及天津没有国家级贫困县。
830个贫困县市场主体数量超2千万家,中部地区贫困县发展水平高于西部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命脉。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830个已摘帽贫困县现存市场主体达2001.6万家,其中贵州省的贫困县市场主体总数最多,达214.3万家;云南省紧随其后,共计203万家,河南、安徽、河北的贫困县相关企业总数排名前五位。
企查查数据研究院发现,有的省份贫困县数量多导致市场主体总数多,例如贵州、云南依然排名靠前,而河南、安徽、河北作为人口和GDP大省,市场主体数量在省份中一直名列前茅。值得注意的是,仅有贵州、云南、河南三个省份的贫困县市场主体总数在两百万家左右,排名第四的安徽仅有133.8万家。
为了排除单个省份贫困县数量较导致市场主体数量多带来的干扰,企查查数据研究院将各省的贫困县市场主体总量除以贫困县总量,将得到的数值定义为“贫困县市场主体密度”,用以衡量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企查查数据显示,安徽省、河南省和重庆市的贫困县市场主体密度最高,分别有6.69万家、5.81万家和5.20万家,处在第一梯队。湖北、贵州、江西的贫困县市场主体密度约为4.27万家、3.73万家和3.24万家,处于第二梯队。此外,新疆、内蒙古、广西、四川、陕西、青海、西藏的贫困县市场主体密度均在2万家以下,排名最末。
企查查数据分析师吴晓婷认为,总体来看,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无论从GDP总量来看,还是从贫困县市场主体密度来看,西南以及西部地区的贫困县发展水平不及中部地区的贫困县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助力贫困县“摘帽”,农业、畜牧业因地制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农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科技扶贫等是产业发展脱贫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农林种养产业扶贫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重点产业扶贫工程。企查查数据显示,830个贫困县的市场主体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分别有545.5万家、251万家与133.3万家。
具体来看各地贫困县的细分产业,企查查数据显示,河南、安徽、湖北、陕西、江西以及湖南等中部省份贫困县以农业为主,尤其是河南与安徽的贫困县农业市场主体均超过8万家,此外湖北、陕西的贫困县农业相关市场主体也超过了5万家,江西、湖南的贫困县农业市场主体超过3万家,东北黑龙江的农业相关市场主体超过4万家。
西南和西北部地区则畜牧业更为突出,企查查数据显示,云南贫困县的畜牧业市场主体近13万家,在贫困县省份中居于首位,贵州则超过8万家,甘肃、内蒙古、四川以及青海的畜牧业相关市场主体则分别有6.8万家、5.2万家、4.1万家和2.8万家,均超过该省贫困县的农业相关市场主体数量。2016年《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发布,将东南沿海及南方八大水网地区被划为约束发展区,而云南、贵州则被划为潜力发展区,鼓励养殖企业从东南沿海向西南、东北转移。
地域偏僻、耕地资源稀缺与经济基础薄弱是我国贫困县的普遍特征,农业、畜牧业是贫困县赖以生存的产业。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畜牧业,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有力量:88%的贫困县个体经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830个已摘帽的贫困县中,目前现存的市场主体总数达2001.6万家,从企业类型上来看,个体工商户最多,达1501.5万家,占总量的约75%,国有企业约6.02万家,数量占比约为3%。外商投资与港澳台投资企业共1.57万家。个体经济多扎根于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与住宿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等,通过第三产业帮助自身脱贫。
企查查数据显示,830个贫困县中有736个贫困县的个体工商户数量占该县市场主体总量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占比高达88%,由此可见,近九成的贫困县脱贫背后,个体经济可谓功不可没。
现如今,在个体户的基础上,“新个体经济”应运而生,成为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就业成本,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贫困县的个体户在个体经济2.0的时代,也将展现出新的活力与韧劲。
企查查数据研究院发布贫困县个体经济TOP30榜单,我们计算贫困县个体工商户数量占所有贫困县个体工商户总量的比重除以该贫困县市场主体总量占所有贫困县市场主体的总量的比重,得到“贫困县个体经济TGI”指标,旨在挑选出个体经济发展靠前的贫困县,重点分析他们的脱贫“秘籍”。
排名首位的是河南省宁陵县,贫困县个体经济TGI高达119。该县以农业为主,零售业成为了帮助脱贫的“推手”。为了让贫困群众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宁陵县开展了社会扶贫“3+”、“六全”扶贫模式,社会爱心和扶持个体经济双管齐下,包括鼓励个人创办同心圆梦超市,推动“十星农户”评选等,完成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排名第二的是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该县地处大山深处,基础设施“补短板”成为当务之急,修机场、通高速,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正在加速形成立体交通网络。除此之外,云南省气候独特,因地制宜才能为该县的传统产业体质增收,在培育林业经济、热带水果、香料、乡村休闲以及转移就业的同时,着力巩固提升茶叶、蔗糖、畜牧、冬季农业“四大传统产业”,为脱贫夯实基础。
国家有力量:“扶贫”相关国企超1700家,国企成脱贫中坚力量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830个贫困县的市场主体近两千万,其中国有企业共有约6万家,占所有市场主体总量的3%。
国有经济不同于个体经济,个体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且个体体量较小,聚沙成塔扶贫助困。而国有经济则重基建,体量大,通过国家力量重点扶贫。企查查数据显示,830个贫困县的约6万家国企中,包含关键词为“扶贫”的企业共有1347家,占比约为2%。而全国范围内共有关键词为“扶贫”的现存国有企业1764家,830个贫困县拥有76%。
企查查数据研究院计算了“国有经济TGI”指数,其中TGI指数大于100的贫困县多达707个,占所有贫困县数量的85%,表示在贫困县中国有企业在全县的市场主体中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国有企业在不同的贫困地区承担着迥异的脱贫攻坚责任。企查查数据研究院挑选西南、华东等七个区域,每个区域选出了一个结合当地地貌、气候与文化特征的省份,抽调其中的具体贫困县,分析其中的国有企业主要扎根的领域。
总体上来看,基建是各贫困县国有企业帮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电力、供暖、安居工程等方面,为贫困县“站起来”打造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看,各地区各有特色,脱贫方式因地制宜。云南省气候适宜茶叶与咖啡豆生长,国有经济在施甸县、隆阳区等地均有茶业与咖啡等产业的帮扶;安徽水系稠密适宜农作物生长,国企对当地的种业发展提供帮助。内蒙古树木资源丰富,国企则着重发展森林工业与绿业;黑龙江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黑土地,国有企业在当地则化身“粮库”,为国人“吃饱”呕心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