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独家> 浏览文章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传统食品企业在传承中创新谋变 ——中国食品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19/8/8 19:16:06

(本报记者  王  薇/文  王  磊/摄)食品行业在新时代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6月27—30日,在中国食品报社党总支书记、社长黄国胜的带领下,报社20余名党员干部赴浙江省嘉兴市,开展了一次深入食业的调研活动。此次活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把开展主题教育与服务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完满地结合起来。

  “轻烟拂渚,微风欲来”。6月28日,报社党员干部来到位于浙江嘉兴城南的南湖,参观了南湖“一大”会址。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那段开天辟地的历史和扬帆起航的初心使命,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奋斗征程。

  如何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红船精神,把工作真正落在实处。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报社党员干部不畏酷暑,深入嘉兴市食品生产和包装等领域的多个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学习。在调研中,报社党员干部深刻体会到,为了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食业在用品质和安全说话,以创新助推食业高质量发展。

  报社党员干部在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内与专家座谈

  深入吴越之地感受粽香之味

  粽子是中国端午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美食文化的瑰宝。嘉兴是中国“粽子之乡”,粽子文化源远流长。嘉兴粽子及文化是千年稻作文化浓缩的结晶,也是我国本土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生动地实现了对其立体化的呈现。6月28日,报社党员干部在参观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时,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食业人的工匠精神。

  仅两片箬叶,数把糯米,加上精心调制的馅料,以麻绳捆扎,蒸煮间清香弥漫。在座落于月河历史街区的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内,不仅可以看到粽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嘉兴粽子文化的起源及传承脉络,更可以真实地体验粽子的制作过程。采百草、悬艾蒲、画虎头、吃粽子、佩香囊、赛龙舟……这些传统文化在一帧帧图文并茂的画作中得以生动呈现;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这些传统工艺制作与习俗,在一个个场景中得以立体再现。此外,该博物馆通过展现马家浜文化,嘉兴粽子起源、传承等历史脉络,还原古街张家弄合记、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旺市情景,勾勒出五芳斋、真真老老、昌记等粽子品牌的历史变迁。

  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嘉兴的粽子和文化,更是荟萃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粽子,河南的枕头粽、武汉的小角粽、上海朱家角的阿婆肉粽、北京的红枣粽、广东潮汕的双拼粽……让人感受到了传统粽子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观后,报社党员干部兴致盎然,围绕食业如何创新、文化如何传承等话题,同中华文化促进会糕饼文化委员会会长王长龙、报社糕饼研究院院长王玉强等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

  当黄国胜问及嘉兴粽子在国内粽子产业中的占比时,王长龙表示,在全国50亿—60亿元的市场份额中,嘉兴企业占据了2/3的市场份额。“一个小粽子都能讲好故事,未来食品产业要做好细分,而文化创新是产业的发展之路。中国食品报社作为业内专业大报,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为食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发力。”黄国胜深有体会地说。

  泡米、裹粽、蒸煮……世世代代的人们靠手工制作粽子,而此次调研却让大家了解到,创新可以一改手工的繁重。谈起粽子加工工艺的创新,王长龙感触颇深,在他看来,真真老老的企业特点就体现在创新上。

  “以往,裹粽、捆扎等工序全部是由手工完成。一个工人一天包完两三千个粽子后,手会被粽叶磨破出血,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王长龙谈到,在真真老老当家人邵建国的带领下,企业在创新上打出了“组合拳”——投入并研发了自动灌装裹粽机等相关设备,颠覆了两千多年来纯手工包粽子的模式,实现了从手工裹粽向现代机械裹粽的跨越。关键工艺的创新,既让工人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实行自动化包粽子后,生产效率提高了近30%。此外,品种开发也成为真真老老锁定的目标,风味肉粽、真空粽、精品礼品粽、营养粽……短短几年,真真老老推出了多种创新产品。

  文化平台的搭建,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市场效益。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真真老老以端午文化为依托,借助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这个平台,销售多种粽子产品及其他地域特色食品,成果颇丰,近年来国庆节期间粽子产品的平均销售额就达到八九万元。“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挖掘区域文化已经成为趋势。”王长龙说,各地方丰富多彩的民俗饮食文化,成就了种类繁多又各具特色的糕饼产品。以粽子为例,四川的青花椒卤肉粽、嘉兴的肉粽、云南的玫瑰鲜花粽等,都是企业传承创新的结果。

  通过对粽子博物馆的参观和调研,报社党员干部对地域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饮食文化,讲好传统食品好故事”成为报社党员干部所思考的议题。

  报社党员干部参观大吉品牌体验馆

  探究创新之源体味创意之美

  如果说在真真老老企业感受到的是企业对传统工艺的大胆创新,那么,在大吉礼品包装有限公司的参观,则让报社党员干部感受到了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意之美与文化自信。

  底蕴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包装设计者找寻灵感的源头活水。大吉旗下的留香文化传播(上海)有限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寻包装设计的灵感。6月29日,在上海大吉礼品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崇军的陪同下,报社党员干部参观了大吉品牌体验馆。以火红为基调的北京稻香村“中秋系列”,以亲情为主题的广州酒家“俩好系列”,以青蓝为基调、版画为元素的真真老老“传人粽系列”……这些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意,让报社党员干部深刻体会到了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而这些创意产品的背后是一群由80后、90后组成的设计团队,从传统中华文化中汲取而来的50余项专利、600余套模具、1800余项设计版权。

  “我们的食品包装在精密度方面还有不足,但正在迎头赶上。同时,依托于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我国食品包装未来可期。”李崇军对于未来食品包装发展满心期待。“我们秉持‘有态度,有温度’,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就是尊重设计。”留香文化公司研发总监曹源说,未来的中国食品包装设计会更加个性化,审美能力会越来越强。

  在做工业设计时,应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产品?这可以在大吉展示的新颖别致的产品上找到答案,“致敬传统”在这些创意产品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真真老老“传人粽”产品的包装设计中,以嘉兴代表的蓝为基色,把龙舟、粽叶等元素用多种方式呈现在粽子包装上;在天津桂发祥的小麻花产品上,将相声、茶馆等地域元素嵌入其中;而在北京稻香村产品的设计中,融入了兔儿爷、大栅栏等地域特色。

  “做烘焙类产品包装,创意思维是跨界的,古代食盒、漆器、竹艺等都在我们关注之列。”曹源分享了企业的原点思维,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点、线、面、体”的蜕变过程,每个企业都会有其独一无二的定位。找到这个独特可十倍速增长的点,即企业的座标元点,并将这个点最大化。对于大吉而言,最大化的座标元点就是模具。坚持模具“新”“全”的特点,勇于创意,敢于创新。

  大吉公司的这种打破常规的跨界创新思维,切实加深了报社党员干部对创新的理解。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同大吉的研发及设计人员交流和探讨,如何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中树立文化自信。

  报社党员干部在犇腾公司生产车间参观牛排产品的品控过程

  浇灌人才之花寻求品质之道

  如果说创新是食业发展的不懈动力,那么品质和安全则是食业稳步向前的基石。对嘉兴犇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参观,让报社党员干部了解到犇腾成长为长三角地区发展势头最迅猛的餐饮企业的制胜法宝。

  穿上鞋套、工作服,戴上帽子,通过风淋及消毒……进入犇腾生产车间的参观走廊,对牛排生产加工过程进行了深入了解。工人们在井然有序地操作,车间地面被水洗得一尘不染。犇腾公司主管生产的厂长杨有涛介绍了牛排产品的监测控制、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控制的相关程序。例如,为了保证品质,公司加强了过程检验。根据车间检验规程,由现场检验员对车间加工的半成品、成品进行定时定量随机抽样,质检部检验员对车间检验结果进行随机抽检确认。此外,为了确保产品可追溯性,在生产过程中,以初制记录表、精制记录表、领料单、生产记录表等作为追溯依据。检验员或班组长要在相关表单上签字,证明该工序完工并符合要求。“腌制滚揉间的温度必须控制在10℃以下,牛排速冻间温度要控制在零下50℃。”杨有涛向大家强调控温是保证产品安全和品质的关键一环。

  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犇腾拥有标准化工厂、全方位食品安全检验中心、全国物流配送中心,已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健康美味的产品及亲切自然的服务,为顾客营造轻松愉悦的用餐体验,同时为所有员工搭建人生价值的实现平台。”犇腾公司董事长庄来保用这样的话诠释了企业快速发展的缘由。他带领公司扎根餐饮行业,专注牛排产品,打造了一支从采购到研发、全国物流配送、实体连锁门店经营、品牌营运与管理全方位系统化的牛排产业链,在长三角地区发展成一家从食品研发与生产、全国仓储物流配送、连锁餐饮门店为一体的大众西餐品牌。

  品质和安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人。在参观学习中,报社党员干部深刻感受到了犇腾公司营造的浓郁的学习氛围。环境温馨的读书区内书籍丰富,专门开辟的党员活动室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8个大字突出、醒目,党支部组织架构、告示栏清晰列在墙板上。对人才的开放式培养成就了犇腾公司的今天,这从一组组数据中可窥见一斑——2017年,犇腾公司总部外派学习120人次;2018年,外派学习163人次;2019年,截至目前公司外派学习78人次。2017年内训开课15期,参课258人次,总合格率87%;2018年内训开课17期,参课270人次,总合格率90%;2019年截至目前开课5期,参课78人次,合格率88%。

  同时,犇腾还加强产学合作,与嘉兴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并于2016年正式成为嘉兴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习基地。以这一合作为起点,产学双方经过长时间的筹备,让合作从“进入学校面试”到组建“连锁定向管培班”,再发展到如今的“犇腾大学”。这个大平台为犇腾全体员工的职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舞台,为学生的技能提升提供了一个平台,实现了合作双方的共赢。

  通过此次实地参观和学习,报社党员干部深刻感受到了我国食业发展的未来力量,也深深体会到了食品安全来源于对每一个生产关键点的把控,食品创新来自于传统文化和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作为一家根植食品领域35年的专业性媒体,中国食品报社的新闻人也要继续树立文化自信,把控好“关键点”,深入基层,写出一篇篇“沾满泥土”的鲜活报道,为中国食业高质量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继续前行。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