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从“吃得温饱”到“吃得安全”,老百姓家中一方小小餐桌上的变迁,折射出的不仅是时代巨变、社会进步,更寄托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6月18日,恰逢一年一度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启,中国食品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了以《食安周来了!你来答,我来送,大奖等你拿!》为主题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公众对“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并对食品安全问题抱有零容忍的态度,同时,也了解到公众缺乏了解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的渠道。作为食品行业唯一综合经济类日报,我们有责任为食品安全鼓与呼,为百姓传递全面、专业的食品信息。
食安关注度不断攀升
2018年,全国消协受理食品类投诉30101件,同比增长43.7%,其中保健食品类投诉7298件,同比增长40.8%。调查显示,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态度坚决。有34%的人建议相关部门一定要抓紧抓严,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保证群众的利益;33%的人认为要坚决打击造假行为;32%的人认为安全第一、价格第二。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民众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企业、政府和法律上。38%的人认为一些企业和个人缺乏社会道德,33%的人认为政府监管不力,有27%的人认为相关法律不健全。
随着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消费者掌握了一些识别假冒伪劣食品的方法,不少消费者也基本具备利用食品标签选购食品的常识。在选购食品时,多数人会选择首先看生产日期和包装颜值,也有少数消费者认为“价格便宜”才是选购商品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提高科学认知迫切且必要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食品谣言的传播数量与速度也随之上升。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类占45%,已经成为谣言的重灾区。咖啡致癌、食盐有毒、海鲜柠檬不能同吃、“纯天然”食品没有添加剂……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充斥着朋友圈,这不仅影响了消费信心,也对行业、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食品谣言的具体性质非常复杂,只有权威辟谣,才能最大化传播正能量。辟谣的权威性包括传播渠道的权威,也包括内容和主体的权威。包括政府、企业、网警、消协等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建立起一个常态的监测、举报、举证、辟谣、查处机制,才能让谣言无所遁形。
针对公众较为关注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曹雁平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添加剂。“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有些恐慌是正常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专业知识不是很了解,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个别不法商贩违规使用的现象,并且受到了监管部门的查处。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恐惧心理,把‘无添加’等作为卖点,给不了解科学知识的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发展到今天,不仅种类更加丰富,安全性评价和监管体系也更加科学、系统、严格。商家宣称“无添加”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强化了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错误认识,二是加剧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慌,三是可能导致更大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对健康造成威胁。
此类传言最大受害者是被误导的消费者,可为什么科学上都已经有定论的、甚至已经是常识的问题,消费者所知甚少呢?曹雁平认为原因有三:一是食品科普信息发布不及时,二是科普工作缺乏系统性、前瞻性,三是科普知识的发布渠道和传播范围有限。应该怎么做?曹雁平认为,首先要及时向公众发布权威的科普知识。他建议消费者应关注一些政府的官网,便于了解最新的食品安全信息,避免被谣言诱导。
除了添加剂,农药残留也是公众集中关注的问题,农药的危害性与残留剂量是有一定关系的。“只要农药残留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农产品就是安全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项目官员顾宝根进一步解释,农残标准是根据农药药剂的毒性、农药实际残留量和人们的饮食结构,通过风险评估技术计算出来的极限安全值,而且还要再加上100倍的安全系数。所以,农残即便有一定量的超标也未必就会产生危害。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尹建认为,减少甚至杜绝谣言的传播,需要多方联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他表示,首先是利用政府监管部门的惩治力、专家学者和行业协会的专业权威性以及互联网自媒体的正面舆情导向作用,让食品安全谣言失去生存的土壤,同时更应该主动联合发声,加大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主动、自由地了解掌握食品安全知识,理性思考问题,逐步成为修正食品安全谣言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让谣言止于智者。
除了消费者科学知识不足导致的认知误区和正确信息未能及时传播等原因,食品安全谣言部分源于商业利益的不正当竞争。食品产业的工作者从事的是良心事业,公众迫切需要食企打造一个好的消费环境,把好的产品和服务呈现给所有消费者。
多方联动协同共治食安问题
针对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国务院食品安全办主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肖亚庆指出,要强监管、守底线、防风险、保安全,着力加强监管执法、风险监测、监督抽检、制度建设,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问题。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安全第一价格第二 ■坚决打击造假行为
■建议相关部门一定要抓紧抓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副司长梁钢表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政府管理者要强化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建立统一、专业的监管队伍;二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机制。通过事前的生产经营许可、事中的监督抽查以及事后的违法处罚,履行保证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倒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三是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四是建立食品安全诚信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监督力量,把违法生产经营者列入失信黑名单。
生产经营者要坚持底线意识,诚信守法,建立行业自律公约,清除害群之马。要发挥好食品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
消费者要提高认知水平和自我保护水平,提高参与意识,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风险交流,抵制和举报假冒伪劣食品,使危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企业失去市场、自然淘汰。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专家阮光锋表示,可以打12315或12331投诉维权。同时,此举还能推进监管,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食安之路任重可期
根据调查问卷,在此特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多看、多问,以获得更多商品信息,避免到小作坊式商店买到“三无”商品。切忌图省钱、方便,误买到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您认为当下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最应该加强的环节是?
■保证信息公开透明 ■政府及时介入
■媒体持续关注 ■追究渎职者责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有了更高层面的要求,“绿色、健康、环保、透明、理性”等字眼频频被提及。面对这样的趋势,食品生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仅靠“表面功夫”是不行的,应该向物美价廉、健康卫生、优质服务的方向努力,从而提高竞争力,吸引更多消费者。
同时,加强食品监管力度在当下十分重要。净化食品市场,严厉查处打击食品消费中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切实保障民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对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采取全方位联动的形式合力解决,针对突出问题、重点案例进行曝光,借此为广大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安全的消费环境。
此外,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以及法律知识普及也十分重要。要积极鼓励广大消费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帮助消费者树立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对有害食品的防范、识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