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雨霏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动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高度集成并融合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一份十分重要的发展规划,对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12月29日举办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张江波表示,《规划》必将有力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效助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持续提升
物流配送体系是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是促进农村消费、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等,累计支持1489个县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过2600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点15.3万个,推动各地加快完善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未来,如何进一步支持发展农村快递物流、促进农村消费?
“当前农村物流仍存在设施现代化水平低、资源整合不充分、配送成本高等短板,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张祥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规划》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实施“千集万店”工程,推进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持续提升。
一是强化部门联动。发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等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单位的沟通协作,统筹政策举措,促进农村村邮站、电商服务站、便利店等网点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二是优化网络布局。持续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物流配送站点,完善仓储、分拣、包装、运输等设施设备,增强对乡村的配送能力。发挥邮政、供销等基层优势,提高“快递进村”通达率。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探索发展智慧物流、共同配送,支持县域邮政、供销、电商、快递、商贸流通等各类主体市场化合作,开展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等物流快递共同配送服务,逐步实现统一揽收、统一分拣、统一仓储、统一运输、统一配送“五个统一”,降低物流成本。
四是加强主体培育。支持农村各类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采用企业联盟、股权投资等方式合作,积极参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配送人员培训,提升电商直播销售、数字运营等实操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更好发挥现代物流民生保障作用
现代物流兼具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特点,不仅是促进市场供需对接和实体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础,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此外,疫情期间,现代物流在保障生活物资供应、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保障社会民生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从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发挥现代物流民生保障作用。”张江波介绍,一是支撑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完善商贸、快递、冷链物流网络,健全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物流设施网络,加强重点生活物资保障能力,补齐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短板,加快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双向物流服务通道升级扩容、提质增效,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二是保障食品药品消费安全,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大型冷链物流设施,加强生鲜农产品检验检疫等质量监管,加快建立覆盖冷链物流全链条、医药物流全流程的动态监测和追溯体系,提升冷链物流质量保障水平;三是支持新业态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稳步发展即时配送、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障就业人员合法权益。
在餐饮外卖特别是疫情催生的“宅经济”带动下,即时配送实现高速发展,在保障生活物资供应、改善居民消费体验、促进扩大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即时配送订单预计超过400亿单,同比增长30%左右,市场规模达到约2000亿元。张江波表示,促进即时配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即时配送是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力众包等模式,实现点到点、无仓储、无中转、即需即送的快捷物流服务。作为跨界融合的新兴现代物流业态,即时配送与现行政策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全适应,行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包括适应即时配送特点的政策框架体系不完善、传统劳动保障制度不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需要、平台企业协同管理作用发挥不足以及标准规范、配套设施设备不健全等。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促进即时配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张江波说。
城郊大仓基地直接面向城市消费市场,具备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综合服务能力,与即时配送等新兴物流业态紧密相关,是优化城市物流体系、完善城市消费流通网络、提高城市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推进城郊大仓基地布局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的另一项重点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我们正在组织开展城郊大仓基地布局建设研究工作。”张江波表示,初步考虑,拟重点面向大城市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统筹发挥城郊大仓基地贴近消费市场、综合服务能力强以及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资源集聚能力强、服务辐射范围广、一体化运作效率高等优势,推动形成“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城郊大仓基地”的生活物资物流设施网络,有效提高城市物流体系“平急转换”水平、城市生活物资和消费品保障能力。
积极促进智慧物流发展
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提速;物流运行体系数字化、智慧化升级趋势明显;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我国智慧物流加速发展,为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化、智慧化有利于推动物流各环节流程再造,提高物流服务时效性、多样性、可靠性;有利于提高物流市场供需匹配效率,提高物流集约化发展水平;有利于强化各类物流基础设施信息互联和业务对接,推动构建协同联动、高效运作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对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江波表示,《规划》将智慧物流作为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将重点从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积极促进智慧物流发展。一是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夯实智慧物流发展基础。加强物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场站、运输工具、货物等物流要素在线化数据化,促进物流资源线上线下联动。引导企业信息系统向云端跃迁,鼓励平台企业和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云平台、云服务,加强物流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提升物流数据价值。培育物流数据要素市场,统筹数据交互和安全需要,完善市场交易规则,促进物流数据安全高效流通。二是以智慧化改造为抓手,促进物流业态模式创新。进一步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在现代物流领域应用。分类推动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加快物联网相关设施建设,发展智慧物流枢纽、智慧物流园区、智慧仓储物流基地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鼓励智慧物流技术与模式创新,拓展智慧物流商业化应用场景,促进自动化、无人化、智慧化物流技术装备以及自动感知、自动控制、智慧决策等智慧管理技术应用。研发推广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模块化、易使用、易维护智慧装备。三是以网络化升级为抓手,激发现代物流发展活力。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打造物流信息组织中枢,推动物流设施设备全面联网,促进物流信息交互联通。鼓励在有条件的城市搭建智慧物流“大脑”,全面链接并促进城市物流资源共享,优化城市物流运行。加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交通运输、公安交管、市场监管等政府部门和铁路、港口、航空等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公共数据。
《中国食品报》(2022年12月30日01版)
(责编:顾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