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赖明勇委员:完善支持政策 助推科技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1/3/5 13:57:18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等全链条各个环节。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世界各国在种业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种业该如何“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如何提高种源保障能力和种业创新能力?如何打好打赢种业翻身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本报讯 (记者王金臣)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和基础。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速度很快,良种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40%。全国政协委员赖明勇认为我国种业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创新能力分散,主体地位不突出;二是种质资源缺乏保护,对外依赖性强;三是创新研发基础薄弱,品质存在短板;四是种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等。为此,赖明勇表示,解决种业问题应从突出种业企业主体创新,构建种业创新体系着手,推动种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突出种业企业主体创新,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种业改革,实施种业国家主导战略。突出龙头企业培育,以先正达、隆平高科、希望种业等种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现有资源,成立一批由国家资本控股的现代种业集团。积极推进农作物种子、畜禽水产全产业链发展和跨界融合,加强国家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种研发人才与种业企业共享,加强种业创新平台和创新研发核心团队建设,构建集种业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五位一体”的自主创新格局。

  突出种质资源保护意识,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国家级全球农业核心种质资源库,加强农作物常规品种提纯复壮和优质品种培育推广。加强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进口转基因种子管理,防止本土种质资源流失,切实做好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建立全国统筹、分工协作的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鉴定发掘一批优异种质和优异基因。

  突出种业创新研发,增强种业核心竞争力。强化种业协同创新。加大生物育种和育种信息化研发及应用,加快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技术研发步伐;加强品种“按需定制”研究力度,促进种业发展“跨界融合”;建立完善种业大数据平台,特别是种子质量及市场主体可追溯的信息平台。强化种业开放合作,鼓励和支持种业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种质资源、育种材料,按国际规则惯例吸收再创新。同时,发挥我国在杂交水稻等领域的领先优势,鼓励种业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种业市场并购和行业管理,提升国际话语权、定价权和行业标准制订权。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花草、微生物”四个优势种业领域,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适宜不同生态区域和市场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积极开展优质、抗性育种技术攻关,实现品种高产优质多抗的完美结合;加强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和农作物品种换代升级;加强非主要农作物优质种子种苗多样性研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经济作物。

  突出多元化研发投入,深化种业创新机制改革。赖明勇表示,国家可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和奖励资金,推动种业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无缝对接;建议规定种业企业设立创新基金,紧盯国际前沿目标市场开展自主创新。同时,深化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积极推进科研院所以知识产权入股企业,抓好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种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中国食品报》(2021年03月05日04版)

(责编:朱美乔)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