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山东平邑县“樱桃小镇”的乡村振兴蝶变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0/12/29 11:42:43

  深冬时节,在沂蒙山区山东平邑县临涧镇巩家村社区一处文化广场上,县文化旅游局和临涧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者们正忙碌着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表演的节目有传统鲁蒙琴书、京剧名曲、快板三句半和广场舞等,台上节目精彩纷呈,台下群众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文化广场上还有一些老年人正在健身,远处五龙湖水库在群山中隐约可见,一幅山水相依、人景相融、美轮美奂的农村幸福和谐美丽油画跃然纸上。

image.png

  这仅是临涧镇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缩影。临涧镇地处临沂、枣庄、济宁三市交界处,距平邑县城南30公里处,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5.5万人。临涧镇是一个典型山区镇,自然条件较差,土地贫瘠,贫困人口较多,是省级扶贫重点乡镇。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临涧乡村振兴的华丽蝶变,成为摆在临涧乡村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五彩党建”

凝聚组织振兴向心力

  临涧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开展“五彩党建”工作法,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保民生,实现临涧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稳定发展。“红色”先锋引领,坚持抓班子、强队伍,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领头羊”。

  “橙色”连心服务,坚持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成果,大力开展“党建便民”、“党建爱民”和“党建育民”工程,高标准建设1处镇级便民服务大厅和22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利用每月主题党日开展爱心帮扶和走访慰问等活动135次。

image.png

  “金色”发展致富,整合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等政策资源,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新增扶贫项目6个,带动全镇25个插花村集体增收,222户404人受益。“青色”廉政建设,临涧镇从严从实从细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打造一批素质过硬、业务过关的村党组织带头人。同时,注重规范权力运行,开展村“两委”干部积分量化管理工作,创新推进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事项公开,开列20项村“两委”干部责任清单,确保村干部接受群众监督,将小微权利暴露在阳光之下。

  “绿色”成长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健全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等制度,为筑牢基层堡垒提供制度保障。持续开展评星授牌活动,评定五星级党员96名,激活每一个“红色细胞”,助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断提升。

“樱桃小镇”

转换产业振兴新动能

  临涧镇地处北纬35毅樱桃黄金种植地带,是“沂蒙大樱桃之乡”,临涧大樱桃具有绿色、天然、无污染,山泉水灌溉,个大核小、皮薄汁多,营养价值丰富。

  近年来,临涧镇坚持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突出在樱桃产业优化结构、做大做强、品牌兴农上下功夫。临涧镇按照“1+N”发展思路,做好樱桃文章,确立“临涧大樱桃”这1个重点特色品牌建设项目,引导带动巩家村黄金梨、向阳湖沂蒙霜红桃、黄金庄优质地瓜等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最终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道路。据悉,目前临涧镇樱桃总种植面积近万亩,形成了“百里樱桃一条线、百万樱桃连成片,千亩樱桃一个园”的产业格局。临涧镇已连续6年举办临涧镇大樱桃节活动,樱桃产业逐渐成为临涧镇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文明实践

实现文化振兴大繁荣

  临涧镇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高标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成立了文艺宣传、医教卫生等专业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使新时代文明新风走入寻常百姓家,丰富了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弘扬时代旋律,唱响文明新风。临涧镇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坚持弘扬传承“沂蒙精神”和传统文化,用文化感人,以文化育人,不断激励全镇干部群众努力干事创业、共建美好生活。为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临涧镇精心制作镇歌MV《家在美丽山水间》,以歌唱家乡山美水美唤起群众对家乡真情挚爱。同时,临涧镇大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乡风文明行动,积极倡导乡村文明新风,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组织村民民主评议和召开道德讲堂等方式,培育乡村“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牢固守好农村思想文化主阵地。目前,临涧镇被评为“省级文明镇”,全镇22个村实现“文明村”全覆盖。

  立足文化需要,实现精准点单。临涧镇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服务工作,根据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制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菜单,可提供扶贫济困、理论宣讲、技能培训、科技下乡、文化演出和传统文化等个性化服务菜单,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上级微信点单系统,一键实现志愿实践服务精准下单,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文化生活需要。

  加大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近年来,临涧镇持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提升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和工程。先后投资40余万元,对全镇群众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场所占地700余平米,拥有高标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室、图书室、书画室、棋牌室和健身活动室等,配齐了相应文体活动设备。目前,全镇共建有群众文体活动广场60余处,农家书屋32个,农村大舞台17个,今年开展“送戏下乡”等群众文化演出活动32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乡村旅游

助推生态振兴加速度

  近年来,临涧镇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要求,精心打造1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马槽、巩家村2处美丽乡村示范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果,临涧镇统筹区域规划,发展乡村旅游,精心打造“山水临涧·樱桃小镇”旅游品牌,抓好乡村旅游综合开发与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生态振兴发展的新路子,“樱桃小镇”每年都接待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坚持规划先行,推动全域整合。临涧镇坚持高站位规划、大思路布局、差异化运作,立足当前、科学编制《临涧镇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全镇总体规划有机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奏响“大合唱”,为全镇旅游发展绘下蓝图。抓点连线成面,盘活旅游资源。临涧镇重视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抓点、连线、成面,走出一条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特色模式。

  抓点,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心打造山水风光迷人景点和美丽乡村特色亮点;连线,借助农村“四好公路”和户户通工程,全镇新建改建农村道路、旅游路65.3公里,加快互联互通,形成乡村旅游观光环线和乡村旅游示范带;成面,对全镇景区、村镇、山峦、河川、农家乐和民宿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将山水临涧作为一个旅游大景区精心打造,真正让临涧景区“靓”起来、乡村“串”起来、旅游“活”起来。

  抓好示范引领,实现特色发展。按照精心打造、优先发展的理念,临涧镇制定“一村、一馆、一点、一带、两园、一长廊”的旅游发展思路,通过加大投入、重点打造、示范引领,打造独特魅力山水临涧新名片。一村,围绕桃沟村“省级旅游特色村”金字招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和采摘游;一馆,建设镇村两级民俗博物馆,展现临涧特色文化历史底蕴;一点,加快大麦滩国家级AA景区建设,实现旅游服务提档升级;一带,建设临涧沿河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带,修建滨河观光路,增设观光苗木、钓鱼台和休闲长亭;两园,打造余粮店和大麦滩两处特色大樱桃精品采摘园;一长廊,依托五龙湖碧水蓝天,打造大型沿岸绿色风景长廊。

招贤纳士

吹响人才振兴集结号

  乡村要振兴,关键看人气。临涧镇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完善人才招引、交流和服务机制,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发挥人才最大价值。

  配强农村干部队伍。大力实施农村干部“头雁工程”,把“讲政治、能干事、得民心”作为农村基层干部评选任用重要标准,注重从退伍军人、致富能手中选拔农村干部,目前当选的党支部书记中,退伍军人1人,致富带头人8人。实施年轻干部“五个一”培养工程,坚持选育并重、管用结合,把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挂职锻炼作为培养重要途径,提高年轻干部农村工作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开展人才“归雁工程”。临涧镇制定一系列人才激励扶持政策,用乡情换真情,为返乡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打通发展渠道、开辟创业空间,真情服务做好各项保障,解决他们后顾之忧。从北京返乡青年创客牛德平、牛德成两兄弟,回到家乡深山中创办大泉农场,不仅把临涧优质大樱桃、山核桃、土鸡蛋等土特产品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还组织当地农民开展致富培训,转变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村人才培育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文化带头人”和“乡贤调解员”,组建一支适应时代、充满活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市级非遗传承人王万昌立足六代传承中药炮制技术,带动当地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免费为贫困户发放丹参苗,带动一方乡亲共同致富。“文化带头人”孙伟、张荣彬,将传统艺术鲁蒙琴书发扬光大,唱响新时代,弘扬正能量,创作了《群防群控抗击疫情》《移风易俗谱新篇》等一大批具有乡土气息、农民爱听爱看的节目。在社会治理上,临涧镇“平临乡贤”队伍发挥明显作用,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力量。全镇依托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22支乡贤队伍,选配各村德高望重、人缘关系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乡贤人士110余人,成立8个品牌乡贤调解室,共收集各类群众建议460余条,处理纠纷230余件,排查各类矛盾隐患80余起,真正实现乡村“小事不出村,化解在萌芽”的目标。

  “乡村振兴谋发展,谱写临涧新画卷”。近年来,临涧镇乡村振兴成效明显,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先后获得“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镇”、全市信访工作“三无”乡镇、平安临沂建设先进乡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一等奖、双招双引工作先进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刘昌利)

  《中国食品报》(2020年12月29日05版)

(责编:黄广顺)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