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武汉召开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19/11/15 15:03:32

  本报记者  王薇  连荷

  我国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学与技术的交流碰撞能够有效激发科技进步、推动科技应用。“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伴随着青年食品科技工作者们铿锵有力、充满深情的歌声,11月1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在湖北武汉拉开序幕。

  中国食品工业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得到科技界坚定而有效的支持,而科研的最大价值也在于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历经10多年积淀,年会的强大影响力亦显现出科技界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集结下,引领产业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实力。孙宝国、朱蓓薇、陈坚、吴清平等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国内218所高校、76家科研单位和海外28所高校的2500余位科技界代表,与近百家企业代表齐赴江城之约,40余场各具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学术交流,展示了中国食品科技的整体水平、科企对接的风采;凝练和解析中国食品工业在健康转型中的科学问题及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考。本届年会得到了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湖北民族大学、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湖北省食品科技界的支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贾志忍主持大会。

image.png

贾志忍

image.png

朱蓓薇

image.png

吴清平

  回溯既往,70年间,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费市场,中国经历了从贫饥、温饱、小康到安全健康4个需求阶段的极速变迁。它精彩地凝缩和跨越了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百年发展史,为中国食品科技的发展留出了巨大的成长空间。今天,当我们以全球最大的食品学科群,以世界食品领域论文发表量和专利申请与授权数双获第一的实力,支撑强大的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发展时,几代中国食品人梦想的“大食品、大科技”蓝图正在成为现实。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团队深入食品经济的主战场,在凝练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并逐一化解的过程中,提升了食品工业的发展质量。中国的食品科技经历数十年积累,已经进入了“从高原到高峰”的关键隆起期。

  院士领衔 科技界共赴江城之约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致辞中指出,“‘专注、突围、前瞻’是本届年会的特质,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集结。年会是严谨的、科学的,它充满了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展现出学者从0到1的价值;年会是行业的,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在企业,大批优秀企业家对年会的关注和参与,显示出中国食品工业从规模效益向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它将加速食品行业从1到100的发现、发明及市场化进程;年会又是温暖的,它是我们食品人一年一度相聚的家园,它让我们以食品为职业的人们享受到同行、同学、师生、朋友相聚的快乐,品味从事食品科研带给我们的成功与美好。”

image.png

孟素荷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陈专在致辞中表示,发展食品科学,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件大事。食品产业是湖北省最大的产业,2018年全省食品产业主业收入达6165亿元、增长8.3%,增长势头良好,但还需要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上下功夫。此次大会是中国食品科技界的集中交流,大会的召开必将促进科技同行之间、产学研之间的沟通。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介绍,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期待通过本次年会更进一步加强合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健康中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食品科学项目主任李兴峰介绍了新时代科学基金资助导向,进一步详解了基于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申请。

  技术创新 凝聚科技与产业融合之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题为《创新驱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的大会报告中指出,食品产业是民生产业,是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更是永恒的朝阳产业。在进入价值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阶段,食品承载着满足消费者精神和物质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色、香、味、形、器、意、养都要涵盖。食品发展的方向是“风味、健康双导向”,即要好吃、好喝还要健康。“生产现代化是食品产业发展的主流,但不是全部。食品手工制作与现代化生产会长期共存,相得益彰。”

  “中国食品界应进一步增强饮食文化自信,要积极主动研究中国传统食品和传统食品现代化的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引领中国传统食品的研究方向。”孙宝国如是说。他同时也提出了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如公众的食品安全信心尚未完全恢复,食品真实性问题凸显,掺假欺诈行为屡见不鲜,法规、标准滞后成为影响食品发展创新的新瓶颈,消费者的食品生产、安全、营养、消费知识匮乏等。他指出,创新驱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中国传统食品的基础科学问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产业,多学科交叉促进食品领域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还要加强科普,为传统食品现代化保驾护航。“食品产业是高技术产业,食品界要敢于、善于凝练和宣传食品高新技术。传承、弘扬中国优秀食文化,让中国美食走向世界,是食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孙宝国如是说。

image.png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校长陈坚在题为《中国食品科技:从2020到2035》的报告中,对中国食品科技的现状、问题、趋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面临的挑战、食品供给和功能要求,并对植物基食物发展、技术结构树进行了介绍“。食品营养健康的突破,将成为食品发展的新引擎;食品物性科学的进展,将成为食品制造的新源泉;食品危害物发现与控制的成果,将成为安全主动保障的新支撑;绿色制造技术的突破,将成为食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驱动;食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的革命,将成为食品工业升级的新动能;食品全链条技术的融合,将成为食品产业的新模式。”陈坚说。

image.png

陈坚

  陈坚预判,食品合成生物学、食品精准营养与个性化制造、食品装备智能制造等,将成为未来我国食品战略趋向;生态效应、人口增长等成为未来我国食品产业面临的挑战;食品将是人类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的代表性物质,在解决全球食物供给和质量等问题上,满足人们更高需要。

  湖北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潘思轶介绍了地方优势资源柑橘的营养特性与资源高效利用,并分享了柑橘“上火”机制,表明吃柑橘引起的“上火”,是由于果实中的水溶性蛋白,通过人体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诱导产生的免疫炎症反应。

  自2006年始,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办批准设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大会开幕式上,颁发了2019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杰出青年奖、《中国食品学报》优秀论文奖3个专项奖,吴清平等食品多个领域的27位科学家受到表彰。

2副本朱蓓薇院士(左八)、王硕教授(左九)为杰出青年奖的获得者颁奖

  健康转型 亟须科技界引领

  为促进食品产业价值提升与健康转型,年会期间举办了多场与营养健康相关的专题活动,主要包括健康中国与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论坛、聚焦特殊食品产业科研及法规新动向、营养与健康技术专题等多项内容。除了分享产业与科技对接的实践外,还聚焦以食品为载体的功能性蛋白肽、多糖、益生菌等功效成分对人体营养与健康的机制研究。

  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秀梅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任发政共同主持的“健康中国与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论坛”,邀请江南大学副校长陈卫围绕我国功能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TinyvanBoekel围绕其在食品加工与保鲜方面的研究以及荷兰皇家菲仕兰营养学苑、梅里埃营养科学的相关行业代表,就各自在营养健康领域的研究实践进行交流与分享。

  “聚焦特殊食品产业科研及法规新动向——雅培基金项目成果分享交流会”邀请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负责人,就食品科学、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等行业高度关注的话题进行分享与探讨,为食品营养与食品科技的创新与融合、食品产业健康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预见未来 多角度探寻科技与产业融合

  对于正在孕育兴起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国食品工业需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机会。主办方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等国内知名科学家和政府部门专家,与伊利、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味全等企业家代表,通过对话探讨“优势与不足——未来的挑战在哪里?”“品牌与创新——全球化机遇在哪里?”以产、学、研、政协同创新对话的方式,交流新科技背景下的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合作及价值提升。

  近年来,产业越来越重视与科技界的结合。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伊利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并与江中食疗、君乐宝签署科企专项合作协议,通过搭建产业界与学术界的有效沟通平台,让企业与科技界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科技助力 促传统及地方特色产业腾飞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于年会期间成立传统酿造食品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并同期举办传统酿造食品科技论坛。论坛以驱动传统酿造食品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食品与科技创新融合,推动传统食品的产业转型与价值提升进程为目标。孙宝国及多位专家围绕白酒、酱油、泡菜、食醋等传统酿造食品的产业发展趋势、现代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内容进行交流,共同探寻我国传统酿造食品科技与产业发展之路。

  在湖北食品科技界设立的“地方特色食品技术创新论坛”上,围绕极具地方特色的食品资源的研究及应用,与会代表共同交流如何依靠技术创新推动地方特色食品发展。在“果蔬食品制造与资源高效利用研讨会”上,针对我国果蔬加工存在的技术瓶颈,与会代表分享了在国家和省部项目的支持下,产学研联合攻关取得的重要成果。

  健康原料 顺应营养健康消费需求

  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创新应用研讨会,邀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等相关主管部门专家、技术机构和优秀企业的代表,重点解读我国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的管理思路,同时通过交流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研发应用的情况,探讨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在食品工业健康转型中的应用前景。

  此外,顺应食品科技与市场应用的热点,会间围绕“植物源食品的新纪元”的主旨,专家们从技术突破、营养改善、风味提升、高值化利用以及市场展望等多方面展开研讨。相关报告既展现了国内在植物蛋白领域的最新成果,也给食品科研与企业创新带来诸多启发。

  前沿热点 加速技术转化与应用

  由《中国食品学报》杂志社举办的“食品科学前沿热点问题论坛”,也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来自中美两国的中青年优秀专家、学者,围绕区块链技术、智能制造、果蔬加工、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学、食源性化学危害物等前沿热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交流。

  同时,为了全面解读我国自热食品市场的行业趋势,交
流和探讨新型加工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热点,在“自热食品加
工技术与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来自科技界和企业的专家,
就自热食品加工、营养、安全等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年会期间,还就新产品新技术、食品化学与生物技术、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等方向举行了专题研讨。通过深入交流,共同提升新产品、新技术在食品领域的转化与发展。

  国际交流 追踪食品安全管理前沿技术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食品安全指标体系项目工作会议和食品安全指标体系圆桌会议,并举办了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

  为加强各国食品控制体系的建设,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倡议建立一套区域性食品安全指标,受到亚太地区的关注,成为各国食品安全会议的焦点议题。自2017年FAO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双方携手推进中国食品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征求更多的技术意见和实用指导,同时加强FAO亚太成员国之间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协调与合作,主办方邀请所有试点国家分享已开展的食品安全指标案例研究、试点项目的开展情况,并进一步讨论亚太地区食品安全指标倡议的未来发展。

  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共同主办的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聚焦“食品安全教育”的话题,探索适合中国生产实际与消费者特点的食品安全教育模式。政府、高校及专业机构的专家,与来自英国、美国的专家一起,就建立食品安全文化、食品安全教育的现状和方向等内容进行了讨论,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的食品安全教育新模式、新思路。

  展现活力 激情澎湃谱写青春之歌

  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持续引领下,青年科学家团队成为中国食品科技界一支活跃的力量。为激发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热情与活力,年会期间还举办了食品创新大赛、研究生论坛、青年沙龙等多项活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

  2019年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食品创新大赛的第12年,期间通过与杜邦、盼盼、李锦记、安琪、恒顺、三只松鼠等知名企业合作,主办了6项全国性创新竞赛活动。本年度的参赛范围首次突破校园,延伸至食品企业,近百位一线研发人员积极参与,使富有青春活力的创新大赛更“接地气”。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二届研究生论坛通过搭建现场研究生与导师、企业高管、科研院所专家以及学生创新竞赛获奖选手之间沟通互动平台,共话科研、生活和职业规划。

  孟素荷指出,食品科技界有艰难的过往,有扎实的现在,而更具挑战性的是面对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的未来。“我们需尽早破解影响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中国食品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创新应用必须快速与产业发展对接,用科技的力量提升中国食品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中国的食品科学家应充满忧患意识,以全球化的视角冷静思考、布局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的现在和未来,中国食品科技界已经在行动。”

  会间,还进行了年会会旗的交接仪式。2020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陕、甘、宁、青、新西北五省相关单位共同承办,在陕西西安召开。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