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稳步推进,《“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全面落地,监管体系更严密、绿色转型更深入、科技赋能更强劲,交出了一份守护百姓“菜篮子”“果盘子”的亮眼成绩单。本社近期组织专班,深入各地开展“十四五”农产品质量安全高质量发展成果专题调研活动,聚焦各地创新实践、典型经验与突出成效,为“十五五”工作谋篇布局提供参考。自本期起,本栏目将陆续刊发相关报道。
本报记者 彭宗璐
202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达98%,在此前已连续10年稳定在97%以上的基础上,再次实现历史性跃升。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十四五”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守“四个最严”要求,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标准、创新监管、严抓执法,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跨越的深刻变革。
法律制度的“硬支撑”持续夯实。2023年1月1日,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它建立了将小农户纳入监管、使用禁用药物行政拘留罚则、常规药物残留超标罚则、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等多项新制度。《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10多项部门规章完成制修订,各省制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法规,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推动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进一步厘清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强化了全链条协同监管合力。
农业标准的“指南针”更加精准。“十四五”以来,我国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进程,推动标准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其中,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新增3782项,总数超过1.3万项,是国际食品法典限量标准总数的2倍,比“十三五”末期增加37.8%,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农产品和批准的农兽药品种;农业行业标准新增1373项、淘汰落后标准491项,总数达到6471项,比“十三五”末期增加26.2%,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全过程及绿色发展重点领域。
基层监管的“一张网”全面铺开。全面实施部省统筹风险监测,部级抓大宗、地方抓特色,实现主要“菜篮子”产品全覆盖监测。全面推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将监管工作延伸到乡镇、村组,建立了5万名乡镇监管员、46万名村级协管员的网格化队伍。实施产地准出分类监管制度,根据生产方式质量安全风险等级,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措施,提升了基层监管效能。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全面推开,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应开尽开,农户主动开具的比例逐步提高,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监管衔接有了新抓手。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区探索试点,形成了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经验模式。
监管执法的“安全阀”持续拧紧。针对校园食品安全,全覆盖排查并建立直供学校农产品基地主体目录,实施重点监管措施,以“零容忍”的态度保障了直供学校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小农户全面纳入监管执法范围,对禁用药物执法保持高压态势,常规药物执法逐步增多,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以来,累计查办行刑衔接案件400余件、行政处罚案件1.2万余件,形成了强有力震慑。持续开展农资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打“忽悠团”等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等主要农资产品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秩序。
优质供给的“新动能”加速汇聚。为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品质提升与消费促进等行动,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万个,认证数量较“十三五”末期增加70%,每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物总量超过2亿吨,涵盖米面油、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各类产品。启动水果、牛肉质量分级试点,推动主产省份建立特色农产品品质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推进质量分级标准,推介安全优质生产模式,有效提升了农产品优质化水平。
从田间到餐桌,从保安全到提品质……“十四五”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体系日趋完善,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筑牢食品安全根基,也用实实在在的成效稳稳托举起亿万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与“餐桌上的幸福”。
《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31日03版)
( 责编:杨晓晶)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