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规范健康功能声称 促进食品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10/30 10:57:47

  “十三五”以来,我国食品供给正在经历着以提供能量为主,向提供能量、营养、功能、甚至情感和文化等多种复合需求的转变。从产品角度,就是要实现“六化”,即安全化、营养化、功能化、方便化、个性化和精致化。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居民食品支付水平持续提升,2016—2024年,全国居民平均的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7.17%,其中,城镇居民平均增长14.82%,农村居民平均增长19.64%。支付水平的提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而健康则是这些选择中重要甚至突出的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中国食品行业舆情与品牌传播研究”课题组的观察和研究显示,去年,媒体(舆情)对食品关注的52个点位中,前5位是“健康”“营养”“食品安全”“味道”“天然”。对今年前三季度(1—9月)媒体(舆情)“食品消费”板块17个点位的监测统计显示,前5个点位是“健康”“营养”“投诉”“味道”“价格”;对同期的一个消费者样本的监测统计显示,前5个点位是“绿色”“天然”“健康”“味道”“营养”。从这些监测统计可以看出,食品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共识和需求。在这种广泛共识和需求下,食品健康功能及其声称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需求侧还是供给侧,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食品健康功能声称管理,为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关注食品的健康功能,从成分和量效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一些大型龙头企业也希望通过自身研发或对已有科研成果的应用,加大产品中的健康因子成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管理部门对食品的健康功能声称越来越重视,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在消费者、管理部门、科研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共同推动下,对食品健康功能声称管理达成了比较广泛的共识,主要是:根据证据的不同等级,对食品健康声称施行分级分类管理。这一共识对进一步深化健康功能声称管理及促进食品消费与生产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允许进行健康功能的声称主要限定在保健食品和一些维生素与矿物质,保健食品健康功能声称主要包括“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等24项,此外,新修订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规定:营养成分作用声称指对某营养成分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作用的描述和说明,并对30个营养成分具体规定了82个声称标准用语。

  近年来,为促进企业创新和满足消费需求,管理部门进行相应改革,例如,2019年出台了《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通过“两个目录”实现“注册+备案”的双轨运行。再如,对企业申报新功能持更加开放的态度,管理部门专门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法规。2023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试行)》。随后,《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及配套文件《保健食品功能检验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保健食品功能检验与评价方法》《保健食品人群试食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相继发布,推动了保健食品新功能产品上市管理的改革。此外,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进行了修订等。

  在进一步深化食品健康功能声称管理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重点考虑和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

  一是确定证据等级。证据等级是对健康功能声称分级分类管理的核心支撑,证据等级越高,结论就越确定,声称就越可靠。面对日新月异的研究成果及证据,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其进行穷尽。对于证据等级的判断,相对经济和效率较高的方法可以通过荟萃研究(Meta)进行。Meta分析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整合多个针对同一问题的独立研究数据进行的定量分析,相对于单个研究,Meta分析可以得出更可靠、更具说服力的综合结论。近年来,随着统计学和方法学的不断发展,累积Meta分析(CumulativeMeta analysis)和网状Meta分析(NetworkMeta analysis)等新方法也应运而生。当然,Meta分析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原始文献质量不高时,其研究的结论也会大打折扣。此外,还可以探索更多、更有效的证据等级评价方法。

  从管理的角度,需要对Meta分析样本的入选做出相应的要求,规定纳入或排除的标准,尽量避免主观选择研究,减少偏差。例如,在制度安排上需要考虑以下问题:规定单个研究的样本数量、“合并”后总体的样本量、刊物等级、国内成果与国外成果的比例、人体试食试验与非人体试食试验是否采用的标准、具体的统计学方法和分析模型等。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证据等级的确定由谁来完成。例如,我国药品审评的演进是:外部为主—内外结合—内部为主,对于食品健康功能声称管理是否沿用这样的路径,也需要进一步考虑。

  二是进行分级分类。分级分类就是根据证据等级划分相应的声称级别和类别。相对于证据等级划分主要依赖客观的科学研究成果,分级分类考虑因素不尽相同,其特点是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影响分级分类的主要因素有:对健康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消费者的认知程度和科学素养;企业现有装备和技术能力的保障程度;管理的难度、能力、幅度和跨度等;哪些声称需要审批注册、哪些声称采用备案;对中医药及传统养生而形成的药食同源产品如何分级分类;如何与现行管理规定的声称及相关产品(主要是保健食品)的衔接;不同级类可能覆盖的产品品类等。这些都是在分级分类中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和判断,直接影响着分级分类。

  有效的管理需要达成广泛的共识,共识越充分、共识度越高,各方就越会相向而行,就会形成共赢的正和博弈,社会效益就越好,管理的效率也就更高。因此,在分级分类过程中,特别需要不同主体的交流沟通,达成尽可能广泛的共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社会满意度。通过构建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促进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健康发展。

  三是与现有管理的衔接。构建和完善健康功能声称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避免另起炉灶式的大起大落,特别要注重与现有管理的衔接。例如,对现有保健食品中的证据等级进行确认,其中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是“是否经过人群试食”,对于已经通过人群试食产品的可以划分到较高的声称级,既尊重了企业研发和政府评价的已有成果,也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好与现有管理的衔接,不仅对食品产业(企业)实现从“发展中规范”向“规范中发展”的转变很重要,对于管理部门也同样重要。因此,在完成相应的顶层设计后,还需要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计划,持续推进健康功能声称管理的制度改革和管理机制优化。

  四是健康功能声称的调整。健康功能声称的调整是基于证据变化而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鉴于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科学研究的多样性、多维度和局限性等,在一些认识和判断上很难形成绝对统一的共识,这在科学界是一种常态,对于食品健康功能声称也是如此。例如,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咖啡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2B类),这个结果刺激了有关咖啡与癌症的关系的研究,有关论文呈井喷之势,并提出了更多相反的证据。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由此对咖啡能否致癌重新做了评估,并将咖啡移出了“可能致癌物质”的名单。从这个案例看出,由于研究的深入,一些结论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会完全推翻原有的结论,甚至还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论。像这类由于证据变化而结论翻转的案例并不鲜见。

  正是由于科学研究的广泛深入,导致原有的证据发生变化,所以,健康功能声称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这个相对性主要源于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中的相对性,因此在管理中就需要根据证据的变化进行准确判断,并及时有效地做出调整,保障和促进食品消费与食品生产的健康发展。

  五是坚持疏堵并重。在健康功能声称管理中,一方面要堵违法,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是疏环境,疏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严格、法制、开放、理性、科学”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发挥市场价值的信用”和“可以预期”的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实施全过程、全链条的管理,既保证安全,又促进发展;既体现公平,又提升效率。通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食品健康功能声称的管理,为消费者、企业、市场和资本等相关主体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持续推动我国食品消费和食品产业(企业)在规范中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 张永建)

 

《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30日06版)

  ( 责编:孙 茜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