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熊家明 通讯员 汤子婕 宋婧楠 杨文杰
盛夏时节,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实践团”)分赴荆楚腹地,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与随州市开展实地调研,解码特色农业如何借力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实践团队员们在调研农特产品
在建始县,实践团走访了多家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同学们,我们的品牌成立于2004年,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的土家特色富硒企业,靠的就是对土家族腊肉非遗工艺的坚守和对‘硒都’生态的善用。”湖北晓姚农夫硒食品供应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晓姚农夫”)经理黄静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作为建始县特色食品加工企业的代表,晓姚农夫坚持采用土家族传统腊肉制作工艺,精选当地高山散养黑猪肉为原料,黑猪肉质紧实、瘦肉率高,使得成品腊肉具有独特的口感品质。
“我们公司是一家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目前主要加工生产硒卤武昌鱼、盐焗鸡、牛肉等产品……”在湖北省伊尹食品有限公司厂长郑果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生产车间、加工车间以及消毒车间等关键区域。“我们引进川渝地区先进的加工技术,并创新采用28小时低温慢烘工艺,配合天然香辛料回润调味,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营养与风味。”郑果介绍道。目前,工厂已将传统的自然摊凉改为真空预冷技术,并在运输过程中全程控温。不仅冷却室使用特殊空调设备隔离细菌,杀菌车间也采用全自动双罐杀菌设备,通过上下罐循环杀菌工艺,既提升了效率又保证了食品安全。
实践团还深入卤菜加工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卤菜加工的完整工艺流程。从原料腌制、秘制卤煮到真空包装、杀菌处理,成员们认真学习,并就关键控制点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企业相关负责人于娇介绍道:“为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卤菜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六七十种中药,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确保品质稳定。”
走进建始县冷链物流区,一个破解武陵山区产业瓶颈的枢纽正在高效运转。47家商户在此聚集,依托“大综合、小专业”的创新运营模式,整合武汉、杭州等地资源,不仅打通了富硒农产品的流通“血脉”,更成为推动当地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化升级的强力引擎。
实践活动期间,建始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晨等相关负责人与实践团召开座谈会,深入探讨实践团参观学习的意义并对同学们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将课堂所学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做真正‘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食品科普,为建始县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力量。”座谈会结束后,在冷链物流区相关负责人尹鹏西的带领下,实践团参观了建始县“名特优”特色产品展厅,深入领略了“康养金地·和美建始”的产业发展成果。展厅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富硒农产品和特色预制菜。尹鹏西详细介绍道:“这里集中展示了建始县最具代表性的农特产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当地的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从高山富硒茶叶到非遗腊味制品,从特色菌菇到创新预制菜,展厅生动呈现了建始县生态康养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融创发展模式。“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建始县富硒产业不仅是县域经济的‘金色名片’,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作为食科学子,我们要让青春智慧与硒乡发展同频共振,在未来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实践团成员李旭红分享道。
与此同时,另一支“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实践团深入随州市,在这片香菇产业的热土,开启了一场“菌菇之旅”,深入探寻这朵“致富菇”背后的科技密码和创新故事。
实践团首站来到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的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在这里,技术研发人员操鹏程带领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现代菌菇工厂化生产的全流程。“我们采用气升搅拌式发酵系统生产液体菌种。”操鹏程介绍道,“这套系统配备空气过滤、压缩干燥和加压装置,能将发酵时间缩短50%以上。”在养菌车间,团队成员了解到,企业每年要进行上千个菌株的筛选实验,但仅有1—2个优质品种能通过审核。此外,企业还采用温度波动控制在0.1摄氏度的专业超低温冰箱进行菌种的保藏,通过降低代谢速率实现类似“冬眠”的保存效果。“原来香菇生产的科技含量这么高。”实践团成员刘新雅感叹道。这些现代化生产线和严格的质量管控标准,改变了大家对传统香菇种植的认知,彰显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深刻变革。
为了解香菇终端市场情况,实践团前往随州市曾都区新世纪购物广场开展调研。实践团发现,随州香菇在市场上主要以干制品形式销售,其中整菇形态的干香菇占据主要货架位置,而香菇酱等深加工产品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等级、规格的香菇干产品价格差异明显,反映出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认可。通过与消费者及售货员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随州香菇因品质优良深受青睐,其品牌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但同时,深加工产品的不足也提示着产业升级的潜在空间。
实践团在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香菇学院副院长张欢和教师董志雄、杨薇等的带领下,来到了随州市曾都区桃源米业有限公司,深入调研其“菇稻轮作”模式。该公司巧妙利用香菇与水稻种植的季节互补性,实现了设施资源的高效利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冷库用于储存香菇;夏季高温期则转为大米存储,解决了稻谷保鲜难题。同时,大棚在香菇种植季后轮作培育秧苗,大大降低了杂菌感染率。团队成员还实地观摩了菌棒处理车间和育苗大棚,对循环农业的实践价值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还创新性地将废弃菌棒转化为育秧基质,替代传统土壤,节约成本的同时还提升了秧苗质量。”公司负责人陈涛介绍说,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社员年均增收2—3万元,带动了当地就业与产业双升级。
通过调研,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大家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科技为笔,以实践为墨,深入产业一线,用专业知识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22日05版)
( 责编:崔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