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特色调味品的风味“狂飙”:从区域独乐到全国同享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7/3 9:51:09

  2023年,淄博烧烤爆火,推动甜面酱、蒜蓉辣酱等调味品销量激增;2024年,甘谷辣椒、秦安花椒跟着甘肃天水麻辣烫火爆全网;今年,贵州酸汤火锅势头较前两年更加迅猛,带动酸汤底料的销量大幅提升……随着地方美食的接连爆火,无论在B端还是C端,地方特色调味品市场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业内人士表示,要紧紧把握全国市场的拓展机会,加速从区域特产迈向全民厨房刚需。

跟着地域美食“破圈”

  火了两年的酸汤火锅热度仍在持续,并演化出更多细分赛道。在社交平台上,贵州酸汤火锅相关话题讨论火热:小红书已有超24万篇相关笔记,抖音话题播放量高达2.9亿次。数据显示,今年1—4月,“贵州酸汤火锅”抖音搜索指数同比增长506%,热度可见一斑。这直接带动了贵州酸汤调料的发展。

  贵州自古有“以酸代盐”的饮食传统,一句“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道出了酸味在贵州餐桌上的地位。由于贵州地区缺盐,当地人便利用天然发酵的酸味来替代盐味,逐渐发展出风味独特的酸汤火锅以及各类酸汤菜肴,并成为贵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贵州众多酸汤中,以酸而不腻、醇香爽口特点著称的贵州凯里苗家酸汤最为著名,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与重庆麻辣火锅底料、内蒙古清汤涮羊肉火锅底料共同被评定为我国三大特色火锅底料。

  有报告显示,在火锅锅底口味排行热度上,酸汤锅底位居第二,仅次于牛油锅底。在抖音平台,不少贵州酸汤底料产品销量超过20万。2024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酸汤产业总产值达到25.37亿元。

  这并非地方特色调味品首次“跟飞”。此前,甘肃天水麻辣烫走红后,其核心调料“甘谷辣椒”单日销量暴涨300%,秦安花椒订单量翻倍增长,带动当地调味品产业链快速扩张;淄博烧烤的火热带动甜面酱、蒜蓉辣酱等区域调味品全国化铺货,部分单品月销量突破百万件。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尝新意识极强、追求多元且差异化风味体验的新一代消费者登上消费市场主舞台,传统的单一风味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从餐饮行业后厨到家庭厨房,从露营野餐到办公室快餐,带着浓郁民族特色与地区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调味品正以“5分钟还原地域味”等特点强势出圈。

  也有观点表示,我国消费者对区域性原料或风味有明显偏好,地方特色调味品出圈不仅仅是因为“好吃”,“展示家乡情怀与民族自信”也是重要因素。Innova市场调查数据显示,52%的中国消费者在选择饮食时很看重食物是否能传承本土文化。《小红书食品饮料行业洞察报告》调研显示,43%的消费者高度认同自己深受地域限定美食的吸引。此外,消费者不仅被地域产品的独特性吸引,还正在用实际行动支持地域特色,购买地方特色产品的频率明显提升,41%的消费者表示自己相较之前买了更多地方特色的产品。

  这种怀旧、地域、现代的碰撞既为品牌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口味体验,更进一步宣扬了地域传统文化。“选择尝试地方特色调味品的首要动机是体验不同的地域文化。”00后消费者小张表示,“之前在山西旅游,意外参观过当地醋文化博物馆,给了我不小的震撼,原来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食醋要历经‘重重考验’才能到达我的面前。我吃的不是醋,是文化。”

  当“地域风”流行起来,许多品牌顺势而为,从地域小众原料出发,探寻口味灵感,并尝试创新突破。例如,天味食品旗下好人家推出了红酸汤火锅底料,应用多项技术,确保酸味醇厚且持久,同时加入新鲜青柠提升产品吸引力;折耳根在云贵川地区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吉香居旗下品牌暴下饭此前推出了醉椒折耳根酱产品,希望通过这一食材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

留住消费者的“胃”

  地方特色调味品缘何流行起来?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幅员辽阔,且对“吃”极其讲究,这注定了调味体系是复杂多元的。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菜系对于调味有不同要求,由此催生出的地方特色调味品的背后,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和吸引人的故事。

  业内人士分析,首先,限定产地是地方特色调味品的独特之处。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质地,这些独特的生长环境孕育出的独特食材,赋予了地方特色调味品独特的风味。其次,独特工艺是灵魂所在。传统制作工艺、独特配方和独家技艺的加持,让地方特色调味品获得了独特的口感、香气和别样的风情,更好地满足了当下消费者的需求。最后,文化情怀是情感纽带。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且各地传统美食传承多年,皆承载着当地的文化魅力,这些元素融入产品之中,赋予了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更易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特色调味品品牌突破地域限制面临多重障碍。目前,更多消费者将地方品牌视为“土特产”而非普适性调味商品,同时“买不买得到”“买地顺不顺畅”也是问题。区域品牌很难实现对全渠道的有效掌控,大多产品仅出现在部分特定渠道。此外,地方风味传统工艺依赖老师傅经验,跨区域复制易失真,且尚缺乏统一标准,品质参差,影响消费者复购。

  北洲战略咨询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地方特色调味品品牌跨地域成功率不足20%,但成功者毛利率可达65%。这意味着其走向全国虽有阻碍,但一旦成功,便像一张“地方名片”,在产品本身的基础上,拥有了更多文化与情感属性,从而实现品牌溢价。比如天水麻辣烫调料包、淄博烧烤料、重庆小面酱,这些具有“文化记忆点”的地方风味调料,实际上与地方文化的传播相辅相成。

  业内人士建议,应以科技为支撑,运用风味稳态化技术解决运输损耗问题,建立区块链溯源系统确保原料真实性;深挖文化价值,打造博物馆、体验店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增强消费黏性;完善标准体系,为进入更广阔市场奠定基础。

  业内人士表示,地方特色调味品方兴未艾。身处异乡的人们,不仅是家乡风味调料的忠实消费者,也能在和朋友的相处中充当“地方宣传大使”,吸引人们借助调料足不出户地品尝地方美食。对品牌来说,这很考验其“讲故事”的能力,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品牌得以有机会向各地的消费者,传递味道背后的文化,并逐步形成“风味即品牌”的心智占位。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07月03日04版)

  (责编:高娇娣)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