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艳芳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消费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87895亿元,同比实现了3.5%的增长。然而,对比2023年7.2%的增速,消费市场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增长动力逐渐减弱,需求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这也凸显出提振消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认为,提升消费质量能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为了让内需“活”起来,应该规范市场秩序,激励企业创新,整治“内卷式”竞争,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强化行业自律。
理念发生转变,质量消费成主旋律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消费品市场展现出蓬勃活力。2024年,消费者在必需品上的支出显著增加,尤其是食品类消费增长了10%;旅游消费继续以两位数增长,出境游表现强劲。在技术创新与高性价比的双重驱动下,本土品牌强势崛起,家电和汽车行业的表现尤为亮眼,分别实现了5%和12%的增长,市场份额超过90%。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发生了显著转变,质量消费已经成为消费升级的主旋律。以食品消费为例,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低价和大包装,而是更加注重健康、环保、有机等属性。
张学武表示,今年,我国消费市场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一方面,消费者对于高性价比产品的青睐度日益增加,体验经济已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中国微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70.1%,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这一数值降至65.9%。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提振经济,但通缩压力依然较大,整体消费市场依旧较为疲软,春节期间的消费表现更是显现了这一趋势。
近年来,一些新型零售模式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例如,山姆、开市客等会员制商超凭借丰富的商品种类、高品质的产品以及独特的会员服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胖东来以其优质的服务和对商品品质的严格把控,在河南乃至全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这些都表明,消费者愿意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买单,提升消费质量能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张学武说。
规范市场秩序,激励企业创新
日本是全球零售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企业非常重视研发投入,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日本品牌还擅长挖掘市场细分领域的潜力,通过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日本消费市场以其高品质的商品、卓越的服务、创新的品牌理念以及独特的文化融合,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今年,中国消费市场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相辅相成,商业模式的重新构建也势在必行。为提升消费质量、激发经济活力,张学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规范市场秩序,实现良币驱逐劣币。严格的监管能确保市场上的产品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降低消费风险,当品质产品成为市场主流时,消费者对市场的整体预期会变得更加乐观,愿意为高品质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进而形成品质拉动消费的良性局面。建议政府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限制不符合标准的劣质产品进入市场,从源头上保障市场的产品质量;建议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让生产和销售劣质产品无利可图,从而逐步将其逐出市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优质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机会,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是激励企业创新,提升产品品质。产品力是企业立足的根本,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就肯定会有市场。提振消费,就是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高质量、高利润的产品,摆脱同质化、低利润甚至是削价求量的恶性竞争。建议政府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按研发项目的重要性和创新性给予不同比例的补贴。
三是整治“内卷式”竞争,营造企业良性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内卷”本质上是一种恶性竞争,主要表现为同质化竞争以及不计成本、不计利润的恶性价格战,具有明显的破坏性,其会破坏市场秩序,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失灵。当前,一些行业存在人为压价的现象,部分企业在招标时故意降低门槛,为产品质量不高的企业提供准入机会,迫使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企业不得不降价。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尊重市场竞争规律的基础上,从制度和监管层面入手,规避恶性“内卷”。建议政府健全价格监测机制,对制造业产品价格进行实时监测,对于恶意低价倾销的企业进行调查和处罚,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四是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对于低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边际影响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个人补贴,能更好地起到促进消费的效果。对于中等收入人群,可以考虑扩充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提高“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等,利用减税增加居民税后收入,促进消费。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升至1万元,增加普通收入人群的实际收益,提振消费信心。
五是强化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业内企业应达成共识,摒弃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行业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建议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形成行业内的广泛共识,同时,加强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食品报》(2025年03月06日04版)
(责编:高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