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营养支持 为肿瘤患者撑起一把“保护伞”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12/11 15:40:20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手术或放化疗期间的营养支持就像一把“保护伞”,能够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加快康复进程。尤其是胃肠道肿瘤病人,手术后由于忌食禁水,需要借助静脉输入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等肠外营养物质来保证人体所需的养分。中食智库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黄睿表示,在营养支持下,随着患者身体状况的逐步好转,可以过渡到通过胃肠道自身吸收肠内营养。这不仅能够帮助患者胃肠功能“满血复活”,还能增强体能。

黄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  

肿瘤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

  事实上,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的地方是在肿瘤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肿瘤科。黄睿介绍说,很多人患上癌症特别是消化道肿瘤后会极度消瘦,认为是癌细胞增殖、代谢活跃,把身体的营养都“抢”走了,这是正常的表现,无需过虑。

  对此,黄睿进一步解释说,一是消化道肿瘤本身阻碍吃喝和吸收,因为凸起的肿瘤“堵”在肠道里,可能导致肠梗阻、恶心呕吐等情况,患者会吃不下食物,吸收不了营养;二是为了让术后肠道更好地愈合,需要一段时间禁食,期间只能靠输液来维持;三是放化疗和靶向用药,致使患者胃肠道受刺激,感觉恶心、没味觉、没胃口,对饮食失去了兴趣,营养自然就跟不上了。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干预,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会每况愈下,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手术伤口愈合慢,还会引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黄睿指出,从临床来看,中老年人十分容易被癌症“偷袭”,其胃肠道肿瘤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群体。因老年患者生理机能减退,反应较为迟钝,结直肠肿瘤生长缓慢,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老年人最初的临床表现大多不明显,而在就诊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一般来说,肠癌病人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以大便习惯改变和血便、黏液便为主,其次为肠梗阻、腹部包块、腹痛腹胀、腹泻等;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部包块、肠梗阻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对这些“蛛丝马迹”要格外警惕。

肠外营养是“生命线”

  术后不能吃、不能喝,全靠肠外营养“输液”。黄睿指出,这种利用静脉输送营养的方式,可以直接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必需的营养成分。比如,输液里包含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能够满足身体代谢的基本需求;其中的谷氨酰胺等特殊成分可促进刀口愈合,包括肠道内的手术部位。同时,开通静脉输液的“生命线”,有利于保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

  尽管肠外营养是术后初期的重要支持手段,但长期依赖也有潜在隐患,如肠道功能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没有食物刺激,肠道蠕动就会“罢工”;同时还易引发肠炎、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功能紊乱、腹部胀痛、便秘、糖代谢异常等。因此,患者的肠道一旦恢复“通关”,医生会尽快安排肠内营养,帮助过渡。

  那么,如何实现从肠外营养到肠内营养的过渡呢?黄睿建议,在术后的5—7天,可以尝试少量进食流质或半流质营养食物,如专门的肠内营养配方,试探肠道是否耐受;之后,逐步减少和停用肠外营养,增大肠内营养比例。当患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后,可以逐渐改为进食低渣、易消化的食物。

术后要注意科学饮食

  黄睿强调,术后出院的病人,更要注重饮食营养均衡和肠道健康,以巩固疗效,加速康复。

  具体饮食原则是,回家休养时,初期以低脂、低渣、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稀粥、软面条、蒸蛋羹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粗硬、过热的食物,以及禁烟酒,少喝咖啡、浓茶等饮料。多补充鱼、蛋、奶、豆腐、鸡胸肉等优质蛋白,可促进伤口愈合,增强免疫力,建议在烹饪时清蒸或炖煮。逐步增加膳食纤维,选择如胡萝卜、西兰花、苹果、海带、裙带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充分煮熟或去皮去籽,以免粗纤维刺激。少食多餐,控制食量,不宜过饱,每日4—6顿为好,不让胃肠负担过重。补充水分与营养,每日饮用1.5—2升温开水,并根据医嘱补充维生素或特殊营养补剂。

  黄睿表示,预防肠癌一定要“管住嘴,迈开腿”,避免营养过剩,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减轻体重,增大膳食纤维、全谷物、乳制品的摄入量,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遏制结直肠癌的上升势头,而这些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

(衣晓峰  孙国栋  唐鑫  刘方舟)

 

《中国食品报》(2024年12月10日06版)

  (责编:朱美乔)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