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增玉
初冬时节,行走在山西省临汾市古县的山川丘陵、涧河沿岸,处处是良田丰饶、果树丰茂、产业兴旺的大美图景。
在三合镇高城村胡洼组的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麦苗破土而出,铺满了一块块平整的农田;在旧县镇的西庄核桃基地,一排排核桃树刚刚完成修剪,树下的柴胡等中药材长势正好;在北平镇阴家山的蔬菜基地,大棚里一棵棵大白菜饱满紧实,已经进入收获期;在三合镇石壁村,一个个农家小院里的“庭院经济”有声有色……
今年以来,古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链”式思维、融合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农业丰产、农民丰收、农村美丽”的“愿景”变成了“实景”。
稳粮保供 田野孕育希望
3座储量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分布在塬顶,支撑起千亩良田灌溉,依山而下的缓坡被修成大面积的梯田,两米多宽的田间道路盘旋其中,串联起一块块田地。
这里是三合镇高城村胡洼组,高标准农田里或是长势茂盛的冬小麦,如同铺在塬顶的一块块绿色地毯;或是玉米收获后留下的秸秆,随风作响,仿佛在唱响丰收的欢歌。
“多亏了这些灌溉设施,今年的玉米亩产量在1500斤以上,基本没有受到旱情的影响。”高城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范振忠说,“眼前这片塬顶上就有高标准农田600余亩,田间路够宽,土地也平整,非常适合农机作业,再加上完善的灌溉设施,粮食稳产完全没问题。”
古县把粮食稳产保供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保面积、提单产、强农机、推农技,积极落实国家补贴政策,实施粮食作物保险,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25.7万亩。
“我们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用好玉米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托管、秸秆综合利用、小麦‘一喷三防’等各项涉农资金,在国家政策补贴的基础上进行了‘再补贴’。”古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云鹏介绍,古县将粮食生产补贴列入“15+15”民生实事清单,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对小麦、油料、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清种大豆(净作大豆)每亩再补助100元,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
为减轻干旱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古县农业农村局对县域范围内所有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进行了排查修复,建立了管护队伍和制度,保障农田水利设施长效运营。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灌溉方式,建设了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实施灌溉用电50%补贴,实现了亩均节水30%、增产30%的良好效果,调动了广大农民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增加至1万余亩。
在耕地保护方面,古县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护一块”,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8万亩,鼓励村集体、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解决撂荒弃耕、耕地闲置等问题;在单产提升方面,古县健全完善政策、补贴、保险“三位一体”保障体系,开展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建设品种、肥料、农机具、地膜覆盖、节水灌溉5种对比实验基地,逐步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在田间管理方面,古县积极开展苗情、墒情、病虫害监测调查,组建技术服务队12支,及时研判气象灾害天气变化,切实做好低温雨雪、“倒春寒”等天气灾害防范工作。
聚焦“特优” 产业“多点开花”
一排排枝干粗壮的核桃树由近及远,整齐排列,一眼望不到头,株距之间,长势良好的北柴胡铺满整片空地,与高大的核桃树构成立体间作、高低互补的农业图景。
这里是旧县镇的西庄核桃基地,6200余株核桃树生长在数百亩的塬面上、梯田上,规模宏大,蔚为壮观。
“这里实现了‘核桃+中药材+中蜂’的有机旱作、立体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建设,不仅种植了林下北柴胡、黄芩、知母、丹参等9种中药材,到每年天气回暖时还发展中蜂养殖200余箱,亩均纯收益达到6000元以上。”古县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站站长王斌介绍。
古县是山西省三大核桃传统产区之一,有“核桃之乡”的美誉,是“高产优质高效核桃示范基地县”和“干果经济林之乡”,全县共种植核桃树230万株,年产量6000余吨,总产值1.15亿元,树龄百年以上古树3万余株。
古县坚持聚焦做强特色农业,在实施“特”“优”战略上持续用力,通过构建“核桃+中药材+中蜂”有机旱作、立体间作、复合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以及“三业三区”地域发展总体布局(北部冷凉蔬菜、中部设施农业、南部露地瓜果产业),大力培育以核桃、中药材、中蜂为主,旱作杂粮、设施果蔬、天然山珍为辅,以及椴木木耳、豆角、辣椒、西红柿等多点开花、全面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
“县委、县政府按照‘抓管理、提质增效,抓加工、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核桃产业化步伐,建设了13个标准化示范园区,形成了新树区、中龄树区、老龄树区梯度发展的新格局。”李云鹏介绍,古县全力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实施核桃综合管护,积极推进核桃高接换优、品种更新。
走进古县古树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枚枚核桃随着生产线进入清洗、脱皮、烘烤等工序,成为不同口味和包装的核桃产品。
该公司是一家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核桃食品深加工企业,是古县培育的省级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经研发出3大类39种产品,建成7条生产线,每年可加工核桃仁500吨,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古岳古树”品牌产品被评为“有机旱作·晋品”“圳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古县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北柴胡、黄芩、远志、酸枣等道地药材种植,通过“科研院校+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道地中药材5万亩,建成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同时不断健全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稳步推进中药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目前,古县作为优质连翘产地和集散地,年交易量约占全国市场的1/4,总产值达2.4亿元。
小杂粮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古县建设了4个千亩优质谷子示范基地,带动全县发展以谷子、高粱为主的优质杂粮3.5万亩,培育杂粮加工种植企业10余家;中蜂(中华蜜蜂)养殖方面,古县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建成17个中蜂养殖基地,发展中蜂6000余箱,蜂蜜产能达到100余吨,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
从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到遍及全县的中药材,从一个个蔬菜大棚到一个个中蜂养殖基地,古县的特优农业呈现出花开满园的喜人景象。今年,古县稳定发展蔬菜1.3万亩、连翘酸枣育苗基地2个、智慧农业基地8个,猪牛羊出栏率年均增长10%以上。
培弱育强 乡村宜居宜业
初冬的阳光穿过覆膜,将温暖带给大棚里的农作物。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密密麻麻,铺满整个大棚。青嫩的豆角掩映在绿叶中,即将收获。
“这是我们石壁村蔬菜基地的2号大棚,是4座大棚里占地最大的一座。豆角一茬接着一茬采摘,一直能到春节前夕。我们预计,仅这一座大棚的产量就能达到1.2万斤,为村集体带来4万余元的毛收入。”三合镇石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宝海介绍。
石壁村的蔬菜基地只是古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个缩影,从三合镇高城村的中蜂养殖基地到旧县镇并侯村的鲜核桃基地,从古阳镇相力村的木耳基地到北平镇的肉牛养殖基地,全县的村集体经济百花齐放,不断壮大,各项特色产业正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0%以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稳健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能力不断增强,联农带农机制逐步完善成熟,群众增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古县创新发展了一批五村联建设施农业、十四村联建农机项目、多村融合乡村旅游、两区商贸农贸服务等利民惠民产业项目,实现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
在岳阳镇辛庄村,村广场一侧建起了“小游园”“微景观”,近百株造型树和上千株鸢尾月季在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景观宜人,身边的“口袋公园”让村民生活更加惬意。
古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统筹资源、集中资金、完善政策,加快提升乡村基础服务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群众自主发展种养庭院小产业,拓宽稳定创收增收渠道。同时,该县聚焦乡村长效发展、特色发展要求,明确建设目标,稳步有序实施规划任务,今年重点打造了“千万工程”三合农林文旅康融合示范带,在牡丹文化旅游景区旅游公路沿线6村布局人才培训、亲水休闲、特色产业、研学教育等业态,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农旅融合;将全县村庄按照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进行分类,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格局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不断升级乡村颜值气质;深度实施一大批农村惠民工程,用活用好衔接资金支持农村小型公益事业,有力支撑乡村公用服务设施建设。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同时,古县深化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网格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推进乡村治理,并依托“春风行动”“零工市场”“雨露计划”等载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如今的古岳大地,田畴沃野间一派“丰”年景象,一项项特色产业在“茁壮成长”,一个个美丽村庄更和美宜居。
《中国食品报》(2024年11月25日01版)
(责编:周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