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涛
食用油是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贵州省自2022年以来积极推进“森林油库”建设,率先发展山桐子产业,致力于开发山桐子食用油。目前,贵州山桐子产业在种苗储备、基地建设、科技支撑、产品研发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逐步成为扛稳贵州粮油安全重任的新生力量。
开展科研攻关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近年来,贵州省在积极推进山桐子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目前,贵州省累计建设山桐子基地68.4万亩,其中各地分散发展46.2万亩,集中项目化推进22.2万亩,涉及全省8个市州47个县区。在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方面,全省已建成山桐子示范基地47个,总面积为7.8万亩。
贵州省林业局总工程师侯拥军强调,原料质量、产量的稳定供应是发展山桐子产业的前提,山桐子种植基地是产业链的前端,贵州在山桐子基地实施了多种举措,确保为全省山桐子种植提供良种壮苗,逐步扩大山桐子油原料的生产规模。
贵州省启动实施山桐子省级重大科研专项,支持开展山桐子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精深加工等相关研究,打牢科研攻关基础。如国家林业草原山桐子加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贵州;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引进中国科学院成立山桐子专家工作站,为当地山桐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此外,贵州省林业科学院选育认定了山桐子“油宝宝1—4号”系列良种,建成32个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79家山桐子苗木企业,预计今年底可出圃3873万株。
贵州省林草发展有限公司加快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学院、贵州省林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持续开展山桐子病虫害防治、高效栽培、雌雄鉴定、良种选育等山桐子一产研究,同时与贵阳学院合作推进山桐子精深加工、饼粕综合利用等二产研究,建成年产300吨山桐子食用油中试生产线。贵州玄德生物山桐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日产量300公斤的山桐子精炼中试生产线。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贵州省攻克了山桐子油涩味重的行业技术瓶颈,提升了山桐子油口感,目前,贵州省既有山桐子油压榨生产线,也有超临界萃取生产线,油、饼粕等产品开发也实现了从无到有。
为加强品牌塑造,贵州省注册了“黔油山桐子”“桐森宝”“黔中桐”等特色商标,开展了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定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工作,同时,贵州山桐子油已开始投放市场,进一步拓宽了山桐子产品的市场渠道。
多方协同发力 助农增收初见成效
贵州省委副书记时光辉强调,山桐子产业要“立足林木、向油发展、加强攻关、稳步探索”。
“近年来,我国积极扶持、大力倡导发展山桐子产业,因为它是践行‘向森林要食物’、落实我国粮油安全战略的产业。贵州山桐子产业在种植规模、产品研发技术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国家林草局发改司副司长苏祖云指出,尽管山桐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瓶颈,但是贵州充分认识到发展山桐子产业意义重大,多措并举不断克服困难。开发山桐子油是贵州在发展木本粮油方面先行一步的切实举措,贵州省应加大科学、系统谋划山桐子产业的发展力度,在筹措发展资金、培育产品市场、建立发展模式等方面主动为企业做好服务。
据悉,贵州林业系统正致力于“向森林要食物”、开发木本粮油,将从规模拓展、主体培育、科研驱动、品牌塑造、聚焦重点共5个方面推动山桐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突出重点区域,优化山桐子产业布局,重点打造贵定、桐梓、印江、石阡等试点示范县,努力完成“2025年发展山桐子100万亩”的目标任务,统筹编制好“十五五”专项规划,确保高产稳产。加大扶持龙头企业,支持重点县区国有企业、地方平台公司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引导地方企业以发展山桐子为契机向实体转型。推动“贵林贷”金融措施落地落实,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山桐子经营主体授信评级并贷款,推动金融资本投入山桐子产业。开展山桐子种植保险试点,力争纳入农业特色政策性保险支持范围。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惠及民生。围绕山桐子产业发展中雌雄异株科学配比、良种选育、苗木繁殖、高效栽培、提高出油率、优化加工工艺、开发系列产品、延长保质期等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加强国家林业草原山桐子加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强化宣传推广,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山桐子油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建立品牌推广、市场拓展和产品营销体系,培育打造贵州山桐子公共品牌。贵州省山桐子产业建设项目获得省级专项资金3.6亿元,用于实施山桐子营造林22.2万亩、育种育苗760万株、中试生产线及科技研发等,贵州省林业系统将聚焦重点项目抓好项目落实。
此外,贵州积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推广“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种苗供应、统一供应物资、统一收购加工、分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五统一分”生产组织方式,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经营、劳务就业等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绥阳县等与贵州省林草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山桐子基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群众占股高达50%以上。预计到2026年项目完成后,产业见效带动约2.6万户、10.2万人增收。
《中国食品报》(2024年10月31日02版)
(责编:叶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