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从“一粒种子”到“万亩丰收” 南京农业大学解锁大豆丰产密码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9/27 16:14:27

本报记者  罗  晨  通讯员  王  璐

  秋风送爽,丰收在望。位于安徽宿州埇桥区栏杆镇的大豆万亩高产示范片,湛蓝的天空下,万亩大豆仿佛碧绿的地毯铺展至天边。这块地种植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十年一剑”育成的高产大豆品种“南农47”。迎来成熟期的“南农47”,在金色阳光的映照下,目之所及皆是“丰”景。

校地携手促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宿州大豆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启荣表示,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市、皖北大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要实施市,近年来,宿州市深入实施“5+4”发展战略,锚定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目标,推进大豆产业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宿州路径”。他希望,更多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在宿州安居乐业,共同推动宿州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正是跨越世纪的校地合作范例。”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源超指出,100年前,金陵大学农学系(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建立了(南)宿州实验站,农经系首任系主任库克携夫人赛珍珠在宿州大地研学。100年后,南京农业大学与宿州再续新篇,成立宿州研究院持续开展优良大豆品种与绿色防控技术的成果转化、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不断提升服务大豆产业的能力。希望校地双方继续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为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升级,大豆产业该如何创新发展?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培磊指出,一是科技创新要与成果转化应用深度融合,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研究问题,从科技项目成果中遴选先进品种和技术,依托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促进成果尽快转化应用。二是要加强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应用,从生产实践一线征集需求,由科研院所、高校提供解决方案,联合市场化主体开展技术推广,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在创新实践中把准方向、找准问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全力促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大学大地”与“大豆大业”深度结合

  在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观摩阶段,与会专家分别到埇桥区栏杆镇王庄村、灵璧县杨疃镇郑庙村的“良种配良法,科技助力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片”进行了实地考察。

  观摩现场,万亩“南农47”大豆在秋风中“绿浪翻滚”,饱满的豆荚预示着丰收。“南农47”作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历时10年系谱选择而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于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其产量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排名第一,连续多年亩产在300公斤以上。

  示范片迎来丰收,也有“大豆苗期病虫害种衣剂拌种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加持。“这项技术实现了关键植保技术融入大豆种子‘芯片’,以轻简化拌种促进防病健苗、绿色丰产稳产。”王源超介绍,“‘一拌一封一喷’大豆病虫草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抓住苗期病害、田间除草、中后期病虫害3个关键环节,通过干法拌种、封闭除草、高效喷防等治理策略,为大豆生产全过程保驾护航。”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围绕大豆种源创新和单产提升产业技术需求开展集中攻关,在前沿理论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加速大豆生物育种领域创新驱动发展、催化产业技术变革的重要策源地。2023年11月,南京农业大学牵头成立国家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联盟,汇聚了76家高校、院所、企业成员单位,打通大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联盟紧扣国家“大豆振兴”战略,助力“卡脖子”技术攻关,共探大豆生物育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推动相关教学研究资源高效汇聚于大豆科研与产业前沿,将“大学大地”与“大豆大业”深度结合,为解决大豆生物育种关键问题、实现国家大豆产业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中国食品报》(2024年09月27日03版)

(责编:朱美乔)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