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逼近3亿人大关,并预计于2030年达到总人口的1/4左右。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与《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2023—2024)》中,倡导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以更好适应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与此同时,《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计划已将营养的角色由“辅助治疗”升级为“营养治疗”,推动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行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根据调查,60岁以上的群体有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超过40%。而在医院中,老年住院患者超过一半存在营养风险,且有30%左右存在营养不良。”在近日举行的相关行业活动中,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韦军民教授指出,营养不良的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增加、手术并发症增加等健康问题困扰。韦军民强调,特医食品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符合生理等特点,适合能经口进食或管饲喂养的老年人和老年患者。在当前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进程中,随着公众对营养管理不断重视,为老年人疾病治疗、康复及机体维持提供营养支持的特医食品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超半数老年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
在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如何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高质量生活、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营养健康领域,由于受到咀嚼功能和进食欲望的下降以及消化吸收不良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群营养不良的情况频发。
对于当前我国老年人的营养情况,韦军民介绍,在中国社区或居家的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约有41.2%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现象。进一步观察医院内的住院患者,有51.4%的病例存在营养风险,其中约30%的患者被诊断为营养不良,出院时营养状况并未好转,甚至恶化。此外,约53%的康复期老年患者有营养不良风险,康复过程中的老年人,更需要全营养帮助恢复。
韦军民指出,相较于营养状况良好的个体,患有营养不良的患者更易遭受多种健康问题的困扰,包括感染增加、手术并发症增加、肌少症/衰弱增加、疾病恢复慢、独立生活能力降低等,进而也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
韦军民也强调,在手术后,营养不良患者可能会经历愈合迟缓甚至腹腔感染等情况,而营养状况良好则显著降低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在进行重大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并根据需要提供为期7—10天的营养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从而加速术后康复进程,减少住院时间。”
以老年人常见的高致死率疾病——卒中为例,韦军民介绍,卒中患者初期常用静脉输液提供营养支持,但长期依赖肠外营养并非最佳方案,若患者不能快速恢复饮食能力,将面临持续性营养不良,进而加重病情。营养不良不仅妨碍康复,还会引发压疮等并发症,增加治疗难度。因此,预防和纠正营养不良对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谈及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韦军民认为,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素养的提升虽然显著,但仍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韦军民在不同地区进行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的营养状况相对较好,但在农村,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中,营养健康的问题依然严重。这背后既有理念的原因,也有家庭环境等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实操层面,韦军民指出,尽管营养管理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公众对现代营养学的理念理解尚浅;另一方面,在临床实践中,营养与疾病治疗之间的紧密关系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老年人群如何进行营养治疗?韦军民建议,老年人营养治疗应遵循五阶梯模式,首先鼓励自主进食并辅以口服营养补充,对于无法正常进食者则转向肠内营养,而在特殊医疗状况下需结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最终在消化系统完全失效时依赖肠外营养。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老年人膳食多样化且充足,尤其是增加蛋白质摄入,包括动物蛋白如牛肉、猪肉,以及植物蛋白如豆浆、豆腐。
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在老年人群的营养管理中,韦军民也强调了特医食品的作用。韦军民介绍,特医食品是经特殊加工配制而成且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的一类特殊膳食。“过去我们强调患者在病后、手术后要经口摄入特医食品,实际上对于一些高龄、超高龄老年人,都建议其每天能间断补充特医食品。”
相比于蛋白粉、维生素片、煲汤等常用营养品,首先,特医食品使用便捷,既可作为三餐以外的营养补充,也可作为人体唯一的营养来源满足机体需要;其次,特医食品适用人群广泛,医院内院外患者均适用,尤其适合院外患者使用。此外,特医食品营养全面,其制剂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成分,与老年人的饮食模式相一致。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且慢性疾病患者数量也在增加,特医食品作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营养支持产品,将更加受到重视。
据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特医食品产业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14—2022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583.0亿元上升到896.4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0.6亿元。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5.9亿元增至2022年的119.3亿元。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只有1.6%的营养不良患者在使用特医食品,与美国65%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在人口老龄化、下游需求不断加大及医院营养科建设发展等因素驱动下,特医食品凭借在临床营养支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27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将达234.2亿元。
在我国特医食品行业快速发展之时,也面临一些发展障碍和痛点。《报告》指出,科普不足和营养教育是妨碍特医食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特医食品在临床和公众中的普及将会是行业各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除科普和教育不足外,我国特医食品行业也面临较高的政策壁垒、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报告》分析称,中国对特医食品采取注册制,政策监管十分严格,要求特医食品企业具备独立的生产线,并且在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检验能力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加上特医食品从研发到生产线建设,再到顺利审批,时间约为2—3年,周期较长。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政策也在进行调整。2023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提出,设立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对罕见病类别、临床急需且尚未批准新类别的产品实施优先审评,审评时限由最多的90个工作日缩减至30个工作日,优先安排现场核查和抽样检验,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满足临床需要。
此外,在流通渠道方面,特医食品的流通包括院内和院外两部分,而目前,特医食品在院内准入“最后一公里”短期内难以打通,使销售渠道受限。业内人士指出,特医食品应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因此院内仍旧是特医食品的主要渠道,目前特医食品入院的难点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在“双轨制”下,特医食品未像药品和耗材获得全国统一的编码标准,多数产品也未被纳入医院收费系统和医保报销范围内,在院内的处方和采购都缺乏更成熟的管理标准;其次,不同类别的特医食品其服用的严格程度实际上也存在分级,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是面向肿瘤全营养需求的患者,需要对患者临床状态观察后调整对应的营养素,这对于医生和营养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林昀肖 莫然)
《中国食品报》(2024年09月25日03版)
(责编:王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