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青海:用好资源能源特色 聚力打造产业“四地”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5/28 9:40:39

本报记者  罗  晨

  国务院新闻办近日在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在介绍“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走好青海高质量发展之路”有关情况时表示,近年来,青海坚持把高原资源能源特色和优势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聚力打造产业“四地”,即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转型发展导向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广。

  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青海是“中华水塔”“三江之源”。吴晓军介绍,近年来,青海聚焦聚力“四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方面,青海坚持有序开发、绿色发展,制定了一揽子规划、方案和政策举措,制定了盐湖领域1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形成了钾、钠、镁、锂、氯这五大产业集群,去年盐湖产业产值达到580多亿元,钾肥产量占全国的77%,为端牢中国饭碗,支撑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做出了青海贡献。

  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方面,青海始终坚持规划、政策、基地、项目、企业“五位一体”推进。去年,青海建成全国首条绿电大通道,向全国15个省区市源源不断输送绿电;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聚集起10多户光伏能源制造业头部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

  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方面,青海着力打造以西宁为中心、以青海湖生态旅游圈为环、东南西北多带的“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碧波荡漾青海湖、“天空之境”茶卡盐湖、多彩翡翠湖、祁连山下好牧场、门源花海等都享誉国内外,大美青海、山宗水源的品牌越来越响。

  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方面,青海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超净区”地理生态优势,坚持提质、稳量、补链、扩输,青海现有1.5亿多亩有机监测草原,800多万头牛羊已实现原产地溯源,鲑鳟鱼产量占全国的4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如今,青海的牛羊肉、有机枸杞、藜麦等农畜产品都以绝佳的品质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新征程上,我们将锚定产业‘四地’建设目标不动摇,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吴晓军说。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

  青海省副省长杨志文介绍,青海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高原特色产业,带动了全省近54万各族群众脱贫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

  农牧业助力稳定增收。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精心培育牦牛、藏羊、冷水鱼、青稞、柴达木枸杞等特色产业,近3年累计向外输出农畜产品价值300多亿元。仅去年的枸杞采摘劳务总收入就达到5.89亿元,人均收入8000元,助力群众增收明显。

  依托盐湖和清洁能源产业促进增收。得益于盐湖产业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青海有28.3万脱贫群众通过就业务工、土地流转、参与管理等多种形式,有了稳定收益。如今,当地正探索开展“光伏+农牧业”新模式,也就是在光伏板上发电、光伏板下种植放牧,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融入生态产业实现增收。依托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乡村旅游、草原牧游等创收新业态,体验绿色生态之美的人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带动增收。通过青海拉面品牌培育推广,在国内外337个城市开办青海拉面店近3万家,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青绣产业焕发生机活力,30多万绣工、绣娘凭借着指尖上的“针”功夫,“绣”出了幸福新生活。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把优惠政策兑现好。财政奖补、税费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向特色产业倾斜,60%以上的东西部协作资金用于特色产业发展,推动这些政策红利快享直达,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其次,把增收渠道拓展好。每年吸收20万人以上的脱贫群众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务工;支持他们发展符合实际的特色产业;完善推行龙头企业带动的合作经济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稳定增收。第三,把劳务品牌打造好。用好独具青海特色的各类金融产品,推动青海拉面、青海虫草、青绣、柴达木枸杞采摘等产业和劳务品牌提档升级,新培育一批高原生态、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产业等领域的劳务品牌,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晓率,借助品牌效应更好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杨志文说。

 

《中国食品报》(2024年05月28日01版)

  (责编:罗 晨)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