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向“新”求“质” 益生菌行业创赢未来 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5/27 10:18:40

本报记者  王  薇

  益生菌是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之一,益生菌产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切实提高益生菌行业发展质效,成为当前行业面临的主要任务。如何厚植科学根基、焕新产业活力成为行业思考的重要议题。5月22—24日,以“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东广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同承办,来自食品领域院士专家、益生菌原料生产及应用企业代表近700人参会。

  与会专家以前瞻性视角全面分析了全球益生菌科技发展态势,并对如何以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理念与思考,建议科技与产业进一步强化协作,为我国益生菌产业注入更多科技内涵。

  强化协作

  为益生菌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力量

  纵观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已悄然而至。此次大会是一次益生菌领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在致辞时,围绕“新”与“质”提出3点建议。一是益生菌的科学研究面临“新”变革,成果的落地转化能力需要“质”的跨越。过去50年,益生菌的科学研究热度只增不减,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从“菌群-肠道”逐步拓展到“肠-脑轴”“肠-X轴”,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益生菌菌株仍然不足。益生菌行业应强化益生菌菌株系统化研究,不断强化菌株科技内核,让更多的明星菌株服务于百姓健康。二是益生菌的产业发展需要“新”方向,有效的科普供给能力亟待“质”的提升。“益生菌+”的理念不仅成为产业共识,也逐渐深入人心。益生菌行业应逐步构建益生菌功效性科学证据体系及向消费者科学传播转化体系,基于科学事实与法规要求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三是益生菌的管理模式迎来“新”变化,产品的标准化控制水平需要“质”的突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积极推进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备案管理的相关研究,益生菌备案有望落地,益生菌行业要更好地修炼内功,接得住、用得上这一政策红利,维护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校长陈卫代表会议承办方致辞时指出,益生菌行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在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益生菌产业在自主知识产权菌株选育、功能拓展、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对于益生菌行业的未来发展,陈卫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深度挖掘本土益生菌资源,构建自主知识产权菌种保障体系。由于益生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当前已知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十分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强益生菌种质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创新利用,实现核心微生物菌种的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二是明确益生菌生物学功能的科学内涵,保障优良菌株的供应。益生菌作为一种活性微生物,其与人体的互作并产生健康效应的机理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多维度、多靶点和异质性。这要求对益生菌背后的分子遗传特征、效应物质基础、作用靶标和量效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打造益生菌的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体系,以扎实的科学证据为益生菌的健康功效背书。在对益生菌科学内涵不断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开发更精准、更高效的优良菌株选育策略。三是促进多领域协同创新,拓展益生菌的应用边界。由于各领域的交叉深度不足,益生菌的拓展应用仍然受限。需要进一步推进食品科学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融合多领域的产业技术优势,共享高质量资源,进一步延伸益生菌的应用空间。四是进一步推动益生菌科普工作,以科学共识引领益生菌消费的新生态。在进行益生菌科普工作时,应向公众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避免误导和夸大宣传。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宗云在致辞中表示,益生菌作为微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贡献发展红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广东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农业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省份之一,农业微生物产业基础好,先发优势明显,有着“资源优势足、市场优势大、创新优势强”的特点。广东农业微生物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目前全省收集保存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6.5万余株。广东从事微生物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超过50家,聚集了以吴清平院士等为领军科学家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微生物相关企业超3000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支持广东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助企发展、助农增收。

  凝聚共识

  为益生菌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肠道菌群的演化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过程,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众多,并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破解“健康肠道菌群”缺乏统一认识的科学问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多领域专家研究,形成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五大专家共识。由益生菌领域专家共同完成的肠道菌群相关专家共识在会上发布,以更好地指导产业开展益生菌相关产品的开发及功能评价。

  为进一步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会上,益生菌行业优秀企业共同发起“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新质生产力行业倡议”。此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IFF、君乐宝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健合(中国)有限公司达成年度科技合作协议,并在会上签约。合作内容聚焦全球乳业技术创新、益生菌科研基金、人才培养以及科学共识等方面内容。

  培基固本

  不断夯实益生菌产业科技基石

  过去的十年间,针对肠道菌群影响人体健康的研究已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通过日常膳食补充而实现肠道菌群的靶向调控成为未来健康食品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以肠道菌群靶向性食品(MDF)为代表的新产品的创新研发备受产业关注。大会期间,近80个精彩报告汇聚起全球益生菌年度科技智慧与产业创新思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何国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顾青,南开大学特聘杰出教授王硕,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兰威共同主持大会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作“重要健康微生物菌种定向选育及功能产品研发”主题报告时指出,微生物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诸多领域中扮演“主角”,发展微生物产业是国家战略需要。尽管微生物资源丰富,但被人类认知的不足10%。同时,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常见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益生菌对特定疾病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机制研究仍非常缺乏,益生菌领域迫切需要可靠的研究来阐明其确切的作用机理。“要构建健康功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建成我国微生物组大数据平台;要挖掘健康功能微生物与慢病防控的分子机制和关键技术;解析健康功能微生物重构肠道微生态平衡及慢病防控新机制。”吴清平展望未来产业发展时表示。

  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志宏围绕着国产乳酸菌的发展之路介绍了近年来实验室的最新成果,从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建立,到高通量精准筛选、高密度培养、高活性乳酸菌制备关键技术的攻克,再到靶向肠道菌群改善健康的落地应用,以及在众多乳制品和发酵制品中实现中国自有菌株的技术和产品突破,为我国益生菌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肠道微生态正在从基础发现走向临床转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周宏伟在报告中指出,人体微生物组是重大疾病的潜在革命性新靶标。人体微生物组对宿主健康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菌群紊乱是子痫前期潜在关键病因。此外,肠道菌群是卒中多个危险因素的共性基础。

  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蔡英杰从自闭症小鼠模式出发探讨PS128对“菌-肠-脑”的影响。研究表明,VPA诱发自闭症模式小鼠摄取PS128可改善社交行为缺陷。此外,研究发现,益生菌菌株及其衍生的后生元,可以有效调节衰老的基本生理机制,减缓生理衰老过程,从而延长宿主的寿命。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评估一室主任徐进介绍了益生菌保健食品备案工作的最新进展。“菌株、量效、备案成为行业当前发展的关键词。”他介绍,在2019年之前,益生菌产品更多的是走注册路线,现在拟通过备案这一途径,释放企业发展潜力,让企业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中。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益生菌科技界及产业界为益生菌保健食品备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益生菌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日益成熟。徐进认为,组学技术赋能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从备案到产品市场化的科技创新,还要形成合力推动标准体系构建,助力行业发展。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构建工程化益生菌,正在成为生命健康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艾连中在报告中介绍了未来益生菌的应用前景。艾连中表示,国外生产的工程化益生菌饮品已上市,用于防止饮酒引起的宿醉。在未来益生菌应用方面,要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如研究团队重构番茄红素合成途径,有效提升了番茄红素产量,未来也将对其继续优化。此外,工程化益生菌也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如治疗高尿酸症等代谢性疾病。在他看来,工程化益生菌是益生菌功能的延伸,可通过对功能基因的调控和改造,强化益生菌底盘的功能。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方庆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的精准解析与靶向干预。他谈到,菌群标志物识别面临批次差异、标记物差异及方向差异等诸多挑战。而基于互作网络的菌群标志物识别成为新思路。此外,赵方庆指出,在肠道菌群的调控方面,早期的干预是通过膳食、营养来实现,如今粪菌移植在临床上成为调控肠道菌群的靶向干预途径。此外,他在谈到菌群与宿主互作的因果关系时表示,“菌-肠-脑”之间的交互不是单向的,且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干预对“菌-肠-脑”有一定的影响。

  IFF Health亚太区总经理金苏博士分享了对全球及亚太益生菌市场的洞察。2022年全球益生菌行业达648亿美元,亚太区占整体市场的近半壁江山,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呈现双位数增长。金苏分析,益生菌市场快速增长的背后,缘于“两个现象,三个认知的提升”——胃肠道疾病、老年趋势明显,对免疫、女性健康等方面的认知增强。谈及中国益生菌市场,金苏表示,益生菌补充剂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消费认知提升、产品功能细分和电商渠道的拓展,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量。随着科研的持续深入,益生菌剂型创新越来越多元,消费者对产品剂型研发充满期待,更多新兴功能产品将迎来高增长。

  养乐多本社中央研究所食品研究部第六食品研究室室长松田一乘分享了对益生菌调节“肠-脑轴”新功能的探索。他介绍,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通过“肠-脑轴”影响宿主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这是大脑和肠道之间的双向交流。亦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调与痴呆症有关,具有认知功能功效的益生菌相关研究正在受到关注。未来的研究有望通过“肠-脑轴”进一步阐明益生菌的生理作用,并从维护身心健康的角度扩大益生菌的应用范围。

  “阐明益生菌与食品组分的互作,对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翟齐啸在《益生菌与食品组分的互作》的报告中指出,益生菌不应被孤立地作为一种微生物进行功效研究,在进行研究时应充分考虑食品组分的影响。食品组分对益生菌的丰度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江南大学“益生菌理论与技术”研究团队在研究中挖掘得到12条“食品组分-益生菌-表型”关联网络的互作路径,此外还阐明了长双歧杆菌通过abfA基因簇利用膳食阿拉伯聚糖,缓解便秘的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副教授王然介绍了益生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改善作用研究进展。王然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相比,FD患者肠道菌群整体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其粪便中产丁酸的粪杆菌相对丰度显著减少。肠道菌群可以作为FD治疗的关键靶点,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FD症状,但相关机制尚缺乏研究支持。

  日本森永乳业株式会社理事肖金忠博士在报告中阐述了双歧杆菌与母乳低聚糖(HMOs)的协同效应及作用机制。肖金忠表示,新时代下,需要重新认识亲和人体双歧杆菌(HRB)。双歧杆菌是母乳喂哺婴儿肠道里的最优势菌,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并在肠道里产生醋酸与乳酸。至今已发现了100多种双歧杆菌。亲和人体双歧杆菌能够产生多种对宿主健康有益的代谢产物。有研究表明,HRB可以将有毒物质的前体吲哚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吲哚-3-乳酸ILA,从而起到保护人体健康的作用。另有研究结果表明,HRB搭配HMOs是改善婴幼儿肠道环境与健康状况的可行策略。

  除了大会报告外,主办方还特别设置了“益生菌、益生元生物学特征与宿主健康”“益生菌机理研究与产业技术创新”“益生菌、益生元与生命早期健康的科学循证”“益生菌与肠-脑轴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后生元及其健康机制研究前沿”5个专题。此外,第三届益生菌科技与产业创新论坛同期举办。

 

《中国食品报》(2024年05月27日01版)

  (责编:周岩)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