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监管> 浏览文章
数字赋能,打造更稳固高效食安治理防线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10/28 23:14:4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总书记强调:“食品企业要生产出高质量的放心食品,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当前,全球正加速迈向数字化时代,我国也将数字中国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食品安全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治理模式正面临从传统人力密集型向现代技术驱动型的深刻变革。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当前监管资源有限与海量监管对象之间矛盾、提升治理效能的战略性路径,对构筑“从农田到餐桌”的坚固防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搭建智慧监管平台 提升全程管控能力

  构建全方位覆盖、全流程贯通的智慧监管平台,是推动食品安全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的关键动力。发挥平台效能,依靠三个层面的扎实建设。一是加快实现前端物联感知的体系化。在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厂以及冷链物流这类关键节点处,大规模布置传感器和智能监控设备,对环境参数、生产操作和设备状态做到实时采集和回传。二是打造中端风险预警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智能预警,搭建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平台,对收集到的生产记录、抽检数据、消费者投诉、舆情信息等开展交叉对比和深度剖析。借助机器学习模型,系统可自动识别异常模式,准确确定高风险主体及品类,将监管环节从事后处置提前到事前预警与事中介入,由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发掘。三是实现后端监管场景的可视化。例如实施“互联网+明厨亮灶”这类可视化监管手段,监管人员可随时利用手机App实施非现场巡查,利用AI行为识别技术自动识别食品加工车间、厨房及相关场所人员违规现象,大幅拓宽监管覆盖范围,增强执法效率。智慧监管平台凭借数据驱动,可以把孤立的监管环节整合为协同管理的有机整体,实现了对食品全生命周期的全程管控、智能判断和精准干预。

构建数据追溯体系  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构建贯穿全程的数据追溯体系,是运用数字化手段锁定责任、倒逼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的治本之策。构建这一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着力推进。一是建立完善统一追溯标准和编码规则。国家层面需牵头制定覆盖主要食品品类的基础数据元标准和信息记录规范,强制要求各环节主体按照统一格式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批次、生产日期、生产者、检验报告及上下游交易信息,打破信息孤岛,为全链条追溯奠定基础。二是大力推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模式。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与食品安全追溯的需求高度契合。当食品从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到销售每一个环节的信息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上时,就形成了一条透明的、可信的“数据链”。三是降低企业接入门槛,鼓励应用轻量化解决方案。对于中小型生产经营者,可推广成本较低的“一物一码”二维码技术,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喷印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关键溯源信息。这既满足了公众知情权,也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监督力量,倒逼企业为了维护品牌声誉而自觉规范经营行为。一个高效、透明的数据追溯体系,如同为食品安全治理装上了“透视眼”,通过技术手段明确了责任边界,使得主体责任由软约束变为硬要求,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自我监督、诚信经营的内生动力。

推动信息开放共享  促进社会协同共治

  推动食品安全信息的有序开放与共享,是数字化赋能治理体系、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协同共治的关键一环。实现有效的协同共治,首先要建立权威统一的公共信息发布平台。监管部门应主动、及时、全面地在此平台上公开行政许可、抽检结果、行政处罚、召回信息等数据,并以可视化的图表、清晰易懂的语言向社会公布。其次要打通企业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数据通道,鼓励企业主动申报和共享数据。可以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将企业自主报送的原料自查、出厂检验等数据作为信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可给予减少检查频次等激励,形成“守信受益”的正向循环。同时,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支持大型食品企业将内部管理系统与政府监管平台对接,达成关键数据自动报送,减轻企业压力。再次应大力拓宽公众参与监督的数字化途径,研发方便的移动应用程序,激励消费者利用“随手拍”等功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举报,同时构建健全的投诉举报反馈与奖励体系。最后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以及时性和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打破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层层信息壁垒,让消费者更全面地了解食品安全信息,更便捷地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借助社交媒体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控网络舆情,迅速察觉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迹象,把大众监督转变为治理的“神经末梢”,营造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互动、良性循环的食品安全治理环境。

  以数字化赋能食品安全治理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通过搭建智慧监管平台、构建数据追溯体系、推进信息开放共享这三项核心举措,可有效增强全程管控效能、压实主体责任、推动社会协同治理。展望未来,笔者认为,要持续强化数字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创新与运用,持续优化智慧治理体系,进而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打造更稳固、高效的数字化防线。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副教授 闫莹雪】

 

《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28日03版)

  ( 责编:袁国凤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