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娇娣
近年来,重庆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全面加强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风险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自2021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在99%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重庆市监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查检查
强化标准引领,绿色发展高质高效 聚焦粮油、生猪、茶叶、柑橘、榨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新制定农业地方标准54项,占全市新增地方标准的47.49%;2013年以来,累计制修订农业农村地方标准798项,占全市地方标准的43.44%。建成涪陵青菜头、奉节脐橙、忠县柑橘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2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3个,累计规模145万亩。建设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点18个,面积5万亩。新认证绿色食品217个、有机农产品7个,新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特质农品7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总量达2709个、有机农产品14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31个、特质农品55个。14个农产品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强化风险防控,质量安全保障有力 按照1.85批次/千人标准,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约5.5万批次,监测合格率99.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持续推动产地环境改善,建立安全利用技术示范面积约11万亩,开展1100个市控例行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采样工作和2061个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工作,以及新收获粮食质量临田检测采样工作;严格投入品管控,组建5个农药监督管理行政检查组,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围绕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抽取检验样品306批次,其中合格样品294批次。
强化数字赋能,追溯体系逐步建立 国家追溯平台入驻企业8456家、监管机构967家、检测机构13家;市级追溯平台入驻企业7254家,市、区县、乡镇监管员1423名;登录追溯优品3家企业5个产品。在4个区县开展农产品安全数字化监管与智慧速测应用试点,建设24小时自助式检测点,实现“检测+追溯+合格证”智慧监管模式。
强化专项整治,违法行为有效遏制 围绕种子、农药、肥料等重点农资产品,紧盯非法添加、含量不符合要求、侵权假冒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共出动执法人员1.32万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主体1.36万家次,抽检农资产品3100批次,发放宣传资料30多万份,开展培训106场次、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立案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资违法行为509件,罚款合计316.86万元。
强化宣传培训,安全意识明显提升 一是强化普法宣传。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视频、开展现场咨询活动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等活动,接待咨询群众3.6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超10万份。二是强化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课堂、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展农资科学使用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推动生产经营主体落实豇豆等11个重点品种质量安全管控技术,累计发放“豇豆经常检出问题农药清单”“豇豆质量安全管控技术性指导意见”等技术手册超30万份。
《中国食品报》(2024年12月19日03版)
(责编:杨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