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访谈> 浏览文章
消除隐性饥饿 主动出击 续写辉煌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2/8/4 10:36:25

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营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霍军生

  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是长期存在的健康问题,从直接导致严重致死性疾病到成为普遍性健康威胁,形式有变迁,危害无变化。近十年来,我国为应对微量营养素缺乏导致的隐性饥饿采取了许多措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微量营养素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相关食品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探索,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消除隐性饥饿策略,定会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就。

  隐性饥饿,指微量营养素缺乏。微量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D、叶酸、钙、铁、锌、硒、碘等。隐性饥饿会导致营养性贫血、骨质疏松症、夜盲症、口角炎、甲状腺肿等严重疾病,更会造成免疫力低下、学习能力下降、劳动能力不足等健康问题。隐性饥饿普遍发生,在危害健康的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导致发展中国家GDP损失3%—5%,造成贫困代际传播等社会问题。我国2010—2013年营养监测数据显示,居民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存在严重而普遍摄入不足的问题,例如超过70%的居民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钙等微量营养素膳食摄入量低于推荐平均摄入量(EAR)。

  我国有着消除营养缺乏性疾病的辉煌历程。从20世纪60年代起,跨越30余年的克山病防治中,我国学者首次发现硒缺乏和过量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并通过硒营养干预成功消除了致死率极高的克山病。各国均采用我国制定的元素硒的膳食参考摄入量。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持续食盐加碘,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我国成功消除了威胁4亿人口的碘缺乏问题,基本消除了大脖子病、克汀病,被国际社会誉为消除碘缺乏的典范。在此期间,曾经严重的临床营养缺乏性疾病,如佝偻病、夜盲症、脚气病、癞皮病等也基本消除。但是,引发这些疾病的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依然存在,造成的危害依然十分严重。

  回顾近十年来在消除隐性饥饿方面的工作,概括总结出以下5个方面:

  实现了从居民被动忍受到国家主动消除的转变

  以国家实施的农村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为代表,把补充微量营养素作为全面提高早期儿童营养的关键抓手和载体,国家免费提供婴幼儿辅食营养包,并同时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婴幼儿看护人的辅食喂养能力和营养知识。项目已覆盖中西部22省991县,累计受益婴幼儿达1365万。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欠发达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和生产迟缓率持续下降,从2012年基线调查时的32.9%和10.1%,下降到2021年的15.8%和4.0%,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此外,孕妇叶酸片干预项目也成效显著,我国长期居高不下的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得到有效控制。食盐加碘项目继续开展,我国居民碘摄入量评估总体仍然保持为适宜水平,同时国家逐步放开非碘盐的供应,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些政府营养干预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面对隐性饥饿,我国已从居民的被动忍受转变为国家的主动出击。

  使用中国的科学数据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DRIs是开展营养改善工作的科学基础,适用于营养科技人员对中国居民群体或个体进行膳食营养评价和干预,可为管理者制定国家食物营养发展规划、居民膳食指南和营养标签标识等相关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对营养食品的研发和评价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正是在此基础上,营养配方食品、营养素补充剂、运动营养食品以及营养补充食品等专门食品得以标准化并不断发展。长期以来,微量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制定,包括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及专家研讨。简单说,就是无偏差全部收集某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数据研究报告,经过分析研究,确定参考摄入量。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提供的循证数据十分有限。这一局面在近十年发生了极大改变。在膳食摄入数据基础上,我国学者利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研究,提供了多种微量元素人体摄入量数据,这些数据在DRIs制定中得到了应用,从而能够更具针对性地为我国居民营养改善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微量营养素营养相关标准的制修订进一步发展

  长期存在的微量营养素营养两大标准问题得到解决。一是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允许130余种营养强化剂使用,但其中一部分营养强化剂尚无标准,无法真正使用。二是缺乏人体微量营养素状况的筛查标准,导致临床营养、公共卫生等使用的筛查方法和判断值不同,造成同类研究结果不能相互比较。

  这些问题经过近十年的工作,得到了缓解。目前国家允许使用的营养强化剂均已建立标准,为应用和监管提供了依据。同期,人群贫血、铁缺乏、维生素A缺乏、叶酸缺乏、维生素D缺乏等微量营养素的筛查标准以及微量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卫生行业标准、与微量营养素密切相关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标准等相继发布,为营养工作提供了标准保障。

  微量营养素食品产业快速发展

  与补充微量营养素相关的特殊膳食用食品,包括辅食营养补充品(俗称“营养包”)、孕妇乳母营养补充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运动营养配方食品,在过去的十年里,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健康食品领域中的主要产品类别。

  其中,营养包针对农村地区生命早期营养问题进行专门补充,取得了显著的人群改善效果,并为发展中国家改善生命早期营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创制的营养包也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开展营养干预项目而在我国采购的首个营养补充类食品。营养包的市场发展,标志着我国在营养补充食品领域取得的突破,从跟随向引领转变。

  此外,富硒农产品、富叶酸玉米、富胡萝卜素红薯、富锌富铁小麦等一系列生物强化农产品已走向市场。这些产品以补充微量营养素为目标,安全优质,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富硒农产品发挥地质资源和技术优势,覆盖茶、大米、蔬果等多品类,为解决我国由于70%以上土地贫硒而导致的硒营养问题做出了贡献,已经成为许多县域地方特色产品和经济支柱产业。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在生物强化领域的科研和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微量营养素精准营养来临

  近年来,精准营养和个性化营养发展迅速,以人体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肠道微生物组等组学和食品组学为代表的新技术,结合信息学和数学算法技术,为精准营养评价诊断和干预,提供了远超过传统营养技术的数据获取能力和评估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突出个性化的营养干预具有更好的干预效果,这不仅为营养改善提供了先进技术,更让慢性疾病防控看到一缕曙光。

  我国学者在该领域也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取得科研成果。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叶酸缺乏会导致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导致夭折或终身残疾,风险极高。因此,通常建议孕期妇女每日补充400微克叶酸。我国学者主持或参与的系列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食物中叶酸的利用能力有所差别。叶酸利用能力低下的妇女,更容易出现叶酸缺乏,成为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风险来源。同时,机体叶酸水平低下,也会导致心脏疾病风险增高。数据表明,我国不利于叶酸利用基因类型人群占比较高,这些人群通过精准诊断,应在膳食中补充更多的叶酸,以减少叶酸缺乏带来的健康危害。

  微量营养素是精准营养的主要内容,对人体营养生物化学检验和营养状况量化评估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引发食物营养、环境、心理、行为与人体健康量化关系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全面建立。令人振奋的是,在这个全新的营养健康领域中,我国已进入起步阶段,虽任重道远,行将必达。

 

《中国食品报》(2022年08月04日01版)

  (责编:韩松妍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