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晨)近年来,饮料行业的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找准创新方向、促进转型升级成为行业的新课题,固体饮料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进行经典产品的更新换代,保持产品的持续竞争力,推动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寻求新的创新点?如何提高固体饮料行业的发展动力,推动行业重回上升通道?近日,以“功能营养承载健康”为主题的2019固体饮料发展研讨会在福建厦门举办,就行业关注重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会议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固体饮料分会主办,雀巢中国有限公司、佳禾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支持。
行业发展总体平稳 标准有待完善
在饮料行业的11个大品类分类中,固体饮料以其固态的物理属性独具优势——产品更轻便,丰富了固体饮料的食用场景;低水分活度使得产品更加容易储存;更稳定则使得固体饮料拥有更好的承载性能。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张金泽在致辞中介绍,研究显示,中国居民普遍缺乏的重要维生素之一叶酸,在液体饮料中很容易分解,而在固体状态下则比较稳定。
事实上,近年来的市场数据也反映出固体饮料在整个饮料行业中的逆势上扬。张金泽介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2016年以后,我国饮料行业主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率明显下降,但固体饮料的主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均优于饮料行业的平均水平。固体饮料主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554.9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18.82亿元,主营业收入在饮料行业中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增加到2018年的12.18%;2018年固体饮料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37家,比2015年增加了24家,固体饮料行业总体运行平稳,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亚于液体饮料。从科技论文发表的数量看,近年来科技界对固体饮料的关注度也在增加。
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固体饮料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是部分行业人对固体饮料的玩笑总结。但这也显示出固体饮料行业的发展不规范问题。今年5月,部分标注“特医食品”实为“固体饮料”的产品被媒体曝光,给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此,张金泽认为,在完善标准法规的同时,解决现有标准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进行行业交流是帮助行业规范发展的有效手段。
针对相关标准的完善,雀巢大中华区法规及科学事务副总裁、新任固体饮料分会副会长邸雪枫表示,与欧盟、美国、澳新、日本等的有关标准类似,我国固体饮料质量安全标准也对微生物、致病菌、真菌毒素、污染物等做了限量规定,并且相对而言,我国有关固体饮料的分类、感官与理化指标更加细致严格。而随着行业的发展,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否有必要减少对菌落总数、金黄葡萄球菌、霉菌、三聚氰胺等限值要求以及增加对李斯特氏菌、黄曲霉毒素及放射性物质的检测引发业界关注。此外,固体饮料的重要配料之一植脂末的产品归类有待研究,检测方法有待提升。
邸雪枫建议,应从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逻辑“质量安全目标是什么”“如何达到目标”与“是否达到目标”入手,构建固体饮料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例如,应制定新兴产品标准,促进标准实现创新驱动与多样化发展;设定特色指标,避免同质化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设定营养健康指标,促进“安全”向“营养”转变,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标准跟踪评价,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对于如冷萃咖啡一类的新近出现的品类,可强调过程风险控制,制定加工工艺标准与品质过程控制规范,助力品质保障;面对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行业应当积极引入如“智能控制,数字化技术标准”等新兴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发展团体标准,引领行业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入局代餐市场 打造特色健康平台
佳禾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中心主任刑志强介绍,随着技术不断革新,饮料行业的生产设备不断升级,饮料生产成本下降、经济效益提升,整个产品体系从最初的麦乳精、果味饮料到各种小品类的细分,饮料行业多元化发展,正显示出向代餐化、零食化、功能化方向的转变。来自天猫的调查显示,以95后为主的新一代年轻消费者已成为食品行业消费主力军,代餐食品正受到新消费群体的青睐。为运动人群、银发一族等特殊群体提供营养补充的功能性代餐食品也正在蓬勃发展。调查机构调研预测:2022年代餐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元,营养补充类饮料的复合增长率将达12%,相较现在有超过100倍的增长。
丹尼斯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经理陈小琴认为,在部分消费者心中,固体饮料作为一种“物美价廉”的商品,定位偏中低端,而对价格不太敏感的新兴消费群体却更看重产品品质与其带来的社交属性。改变人们对吃饭的认知、带有特殊营养价值、符合体重管理与运动营养等年轻群体需求的代餐市场,给固体饮料行业带来机遇。从全球市场来看,美国IT人员创造的Soylent、英国代餐品牌独角兽Huel在基于植物基的配方上添加各种营养素,大获成功。在我国,一些主打高蛋白、高膳食纤维的代餐产品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有关肠道健康、老年人与学生营养补充的产品也正在受到关注。“固体饮料的价值被低估了,随着消费行为的变化,消费市场大环境也已经发生改变。固体饮料不仅可以分别对标每一类液体饮料,还具有轻便、灵活、稳定、配方开发空间大等独特优势,利用固体饮料这个载体打造不同健康平台,未来大有可为。”陈小琴说。
此外,固体饮料在餐饮与现制现售饮料领域的应用也愈发广泛。英敏特数据显示,“非茶类花香味饮品”与“植物基配方”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5%的中国消费者想在未来饮用更多花茶,32%的中国软饮消费者对花香味的碳酸软饮感兴趣;植物基配方液体饮料的风靡,也给固体饮料发展带来直接的“借鉴”。
开发低GI产品 实现美味又健康
血糖与肥胖问题早已引起全球关注,其危害不容小觑。饮料中的含糖问题时常引起外界的讨论和诘难,对于“有优势”的固体饮料而言,是否有新的技术能给这一问题带来突破?与会专家有关低“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以下简称GI)即低GI食品的分享,或将给固体饮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康军仁介绍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显示,1986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只有1%,而2013年糖尿病患病率达10.4%,且肥胖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人数显著增加。除了加强运动,通过饮食控制摄入过多的糖、对糖尿病人群进行营养干预是国家健康政策背景下采取的必然措施。国内外研究证实,低GI的饮食模式控制血糖的效果明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均在食品标签上标注低GI,对低GI食品的推广也提升了其认知度,从而拥有了良好的市场与消费群体。
康军仁提出,饮料可以给消费者带去愉悦,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功能性产品,能在愉悦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尽量维持血糖平稳,不给健康增加负担。但就目前来说,尽管我国已经出台有关GI测量方法的标准,但真正进入市场的低GI食品为数不多,消费者认知也不足。对此,协和医院已经启动同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我国的GI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工作。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食品工程院研究部主任、新任固体饮料分会副会长段盛林就GI的相关技术以及应用做了介绍。他提出,尽管低GI的概念在当下非常流行,但目前业界对其的认知也存在不少误区。例如,食物的GI值并非一成不变,不同加工方式甚至食用方法都会影响食物的GI值,因此业界与消费者都不能认为“低GI的食品就可以随便吃”。总体来说,低GI的概念值得更多推广。此外,不仅在食品饮料领域,在运动与心理领域也应推广低GI生活方式,让更多消费者选择“低GI生活”,将更加有助于健康中国的早日实现。
针对固体饮料的低GI食品应用,山东西王糖业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孙学谦介绍,随着GI的概念从医疗领域走向食品领域,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与接受度都在不断上升,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低GI饮食可能将为固体饮料行业带来一片蓝海。结晶果糖由于其低GI的特性成为欧盟食品安全局推荐的安全健康的甜味剂,其甜度高、冰点降低值高等性能也让其不仅在烘焙,更在营养型、能量型饮料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此后举行的圆桌论坛上,佳禾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新任固体饮料分会副会长张建文指出了我国固体饮料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包括研发与技术积累较少,产品同质化较严重,生产企业门类多、体量小等,这些问题对固体饮料行业的深度发展不利。他表示,未来业界应当多与科研机构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更完整的标准体系,重新规范固体饮料行业。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新任固体饮料分会副会长欧鸥对固体饮料的未来发展表示乐观,她认为,固体饮料可塑性很强,有能力实现消费者“美味又健康”这一两全其美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