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独家> 浏览文章
展示中国扶贫智慧 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内蒙古科左后旗:牵住"牛鼻子"奔小康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19/12/2 15:38:12

本报记者  薛海军  孙鹤  通讯员  武晓瑞

  近日,地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通辽市科左后旗成为国家扶贫及世界减贫行动备受关注的地区。该旗以黄牛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作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110个案例中的最具代表性案例之一,在今年10月召开的“2019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发布,受到关注。相关人士认为,科左后旗创造了可复制、可借鉴、可应用的成功经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扶贫智慧,将为世界上更多国家的人民带来福祉。

  科左后旗是著名的“黄牛之乡”,黄牛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1953年,当地开始实施黄牛改良工作,如今良种牛比例已达100%,母牛繁殖成活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45%提高到现在的93%。近年来,该地进一步发展养牛产业,推动传统养牛向现代化转型,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格局、优化市场交易环境,创新黄牛产业扶贫多样化路径,让养牛成为拉动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和促进贫困户增收的重要引擎。

  产业撑起扶贫伞

  科左后旗位于通辽市东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县域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享有“黄牛之乡”“马王之乡”“绿色水稻之乡”等美誉。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坚持以西门塔尔牛为改良方向,应用先进技术,培育出独特的科尔沁黄牛。

  近年来,科左后旗着力打造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依托科尔沁牛业、本富牧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黄牛产业,初步形成集高档肉牛精细化繁育饲养、交易、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2018年,全旗黄牛饲养量达81万头,基础母牛繁殖率提高到90%;种植青贮170万亩,收储饲草料100亿斤;培育标准化养牛示范村72个、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合作社)29个。“科左后旗黄牛”顺利通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

  科左后旗南巴嘎查(“嘎查”即村)素有“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发源地”的美誉。几年前,南巴嘎查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村民靠粗放式的种养殖模式,放牧、卖牛,再种几亩口粮田,简单维持生活。

  为改变这种粗放模式,增加农牧民收入,南巴嘎查选准以肉牛产业为主导的“建设养畜、种植养畜、科学养畜”路子,立足中国西门塔尔牛发源地的优势,突出“品牌效应”,推广“六个一”养牛模式,即根据自身条件和经济基础着重发展黄牛产业,达到户均一处饲草料基地、一眼井、一座暖棚、一座青贮窖、一台农用机、一名养牛技术员的目标。如今,全嘎查肉牛存栏达2680头,草牧场4.25万亩,高标准永久性棚舍550间,永久性青贮窖180座。2018年人均收入达到9714元,其中80%来自畜牧业。

  近年来,南巴嘎查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嘎查已经实现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建成了文体广场、多功能为一体的村民之家、民俗博物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全嘎查162户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9人中,已有9户25人实现脱贫。2018年,该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400万斤,大小牲畜总数3157头(只、匹、口),其中黄牛2680头、马145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9714元。

  2009年,南巴嘎查党支部书记刘金山创办刘金山养牛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370万元,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养殖模式规范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目前,合作社社员达62户,黄牛存栏200多头。2018年6月,合作社争取800多万元项目资金,始建6万平方米、规模1000头以上的现代化养牛场,通过村民集中养殖、入股分红的方式,提高养牛产业发展质量。

  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实现自我发展、有效带动农牧民发展黄牛产业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脱贫攻坚。2017年,公司通过“公司+农户+金融机构”模式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农户将5万元政策性扶贫贷款资金委托公司统一代管,由公司提供担保,政府按基准利率给金融单位全额贴息,公司统一购牛、统一经营,年底按年收益8%直接给贫困户进行分红。

  2017年以来,通过创新帮扶,公司建立起科左后旗金融扶贫黄牛托管养殖场,为1283户贫困户协调贷款5495.2万元,托管养殖黄牛5100头,每户每年分红4000元;公司还成立科尔沁牛业技术培训学校,开展技术培训,提供跟踪指导,带动养殖户科学养牛;同时结合政策要求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聘用贫困农牧民106人,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户29户,实现年增收1.5万元。

  赶着黄牛奔小康

  牵住黄牛产业“牛鼻子”,带领群众赶着黄牛奔小康。多年来,科左后旗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旗委、政府将黄牛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先后出台10项支持政策,引导贫困群众养牛致富,走出了一条“为养而种,为牧而农,草畜平衡,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今年64岁的赵哈达是科左后旗查日苏镇沃德嘎查人,2011年以前,赵哈达家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富裕户,一家过着衣食无忧、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天不遂人愿,2011—2015年,儿媳、老伴相继离世,赵哈达也罹患冠心病,巨大的花销让整个家庭入不敷出,赵哈达父子一筹莫展。针对赵哈达一家的情况,村长张宏喜与当地包联干部向上级民政申请到每年4840元钱的“低保”,让赵哈达一家不再为“吃饭”问题发愁。接着,包联干部又得知赵哈达以前养过牛,而且技术过硬。于是积极申请扶贫资金,为赵哈达家买了3头基础母牛,并帮助修建起青贮窖池。在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包联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次年,3头牛犊降生。如今,赵哈达家已经有了16头牛,成功脱贫并走上致富之路。

  科左后旗朝鲁吐镇胡四台嘎查村民青格乐吐也是靠牛致富的典型代表。2014年,青格乐吐家住了20多年的老土房开始漏雨,种地入不敷出,母亲因病欠下外债,生活日益艰难。科左后旗包联干部了解到情况后,便将他认定为因病致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为其落实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健康扶贫等各项扶持措施。2017年,得知青格乐吐有养牛愿望后,包联干部为他协调办理5万元贷款,使他如愿以偿做起了“牛主人”。

  “以前看到别人养牛挣钱,也想养几头,可一想到买牛的钱,就只能叹息了。没想到,这次政府帮助我协调贷款买了6头牛,现在已发展到12头,最近又添了3头牛犊。这样算下来,到还贷款的时候就能有20多头牛了。”谈起养牛经历,青格乐吐感慨万千。

  2018年,科左后旗被列入全国首批养殖大县名录。目前,全旗黄牛饲养量达到88万头,贫困户(含已脱贫户)养牛6.86万头,人均两头牛,全旗已脱贫户中有80%以上通过养牛脱贫。

  经验走向全世界

  在今年的“2019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科左后旗黄牛产业扶贫经验作为“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的110个案例中最具代表性案例之一,在会上发布。这是继今年5月《科左后旗生态修复促扶贫》案例在意大利罗马发布后,科左后旗又一次声名远扬。

  论坛上,科左后旗通过精准选择生态建设和黄牛产业实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典型做法,引起参加会议的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国际农发基金等领导、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科左后旗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最大民生工程来抓,立足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性举措来抓,按照“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工作思路,根据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集中会诊,对症施策,推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5年来,全旗累计减贫11688户30353人,贫困综合发生率由2014年的11%降至1.21%。

  据介绍,科左后旗通过推行四种模式,分类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家家有牛养。对“能贷能养”的,全部给予贷款支持,鼓励群众自繁自育自养,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对“能贷不能养”的,利用贷款购牛,通过合作社合养、大户托养、亲友代养等方式养牛;对“不能贷能养”的,使用扶贫项目资金统一购牛,交给贫困户饲养;对“不能贷不能养”的,由镇村帮助协调项目资金,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签订协议,进行资金托管,享受利润分成。

  同时,创新金融产品,确保贫困群众有钱养牛。旗财政先后投入6500万元风险抵押金,存入农业银行、旗信用联社,放大1倍予以发放;推出“肉牛贷“”繁育贷“”惠农E贷”等,用科技手段将非标准化、不能确权抵押的肉牛活体资产转变为标准化、可确权抵押的金融性资产,开创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和企业等多方合作的新模式,支持肉牛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和农户肉牛养殖,最大限度满足资金需要;协调金融机构对贫困户实施“三优五不一增一减”、延长贷款周期、无还本续贷等多项优惠政策。2014年以来,全旗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扶贫贷款12.83亿元,居全区首位。2017—2018年,科左后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精准扶贫十佳县域银行”称号。

  转变经营方式,确保贫困群众养好牛。培育产业指导员和畜牧技术服务员1055名,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指导贫困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实行种养结合,推行人畜分离;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健全旗镇村三级服务网络,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建立黄牛改良站、防疫站各22个,村级冷配点960个,全旗黄牛冷配率达100%,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实现100%;鼓励贫困户为基础母牛办理养殖保险,损失一头牛可获赔8000元,解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确保贫困群众养牛多收益。引进牛肉及牛副产品深加工企业4家,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536个,引领黄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打造“科尔沁肉牛”品牌,“科左后旗黄牛”通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科尔沁牛业”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牛肉产品有机认证的企业。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