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小蓝莓”托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2/8/3 16:15:44

 

走进位于辽宁省金普新区德胜街道魏家村的蓝莓产业示范园,微风拂来,漫山遍野的蓝莓树绿浪滚滚。蓝莓果实已挂满枝头,颗颗饱满的蓝色果实外包裹着一层白色的果粉,让人垂涎欲滴。慕名前来的游客和负责采摘的工人们穿梭在果树间,绘出了一副充满希望与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感谢大连大学蓝莓育种团队的帮扶,这两年指导我们种植蓝莓。你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小果果,去年我家依靠分红和务工就增收了5万元。”在“大连市小浆果技术服务科技特派团”下乡讲座现场,低收入农户穆道良激动地介绍。

 

自2018年实施科技特派“下乡”扶贫协作以来,大连大学蓝莓育种团队积极为小浆果产业扶贫把脉开方,以蓝莓产业为抓手,打造“下乡”扶贫的新模式,带动大连及周边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而这支团队的成长则要从20年前说起。

2003年,王贺新教授结束了9年的留学生活,带着蓝莓梦从日本归来,到大连大学任教。“当时,国外发展较热的蓝莓产业在国内还属于空白阶段,我在国内到处寻找,只找到一款蓝莓口香糖,添加的是蓝莓口味的添加剂。”这是王贺新教授在国内找到的与蓝莓有关的唯一回忆。从那时起,王贺新教授就下定决心,要在“小蓝莓”身上干出一番事业,

 

让中国人吃上自己种的蓝莓,而且要让村民通过种植蓝莓,彻底改变产业落后、收入低下的局面。于是,王贺新教授自筹资金80多万元,建立研究基地与品种资源圃,先后引进了100多个国外优良品种,解决了我国蓝莓产业发展品种短缺的问题。2005年,王贺新创建团队开展蓝莓育种工作,用“小蓝莓”托起“大产业”。

优良的品种资源是农业产业发展的芯片。大连大学蓝莓生物育种团队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蓝莓种质资源圃,保存了400多个蓝莓品种,通过不同优质基因的重组,开发新品种。“有的果特别大,有的果不大,但是特别香、特别脆,它俩进行组合就可能培育一个好的品种出来,这就是保存基因库的意义。”这就是蓝莓育种团队每天忙碌的意义。

“蓝莓育种工作就像蜜蜂授粉一样,只不过我们是有目的选取优良性状的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待形成新的种子,也就是杂交后代后,再进行播种、育苗、筛选等后续工作。”在王贺新教授眼中,他的工作就是这样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育种大约是2000个孩子(子代)里面选出一个优秀的,从育种开始,一直到最后优良的品种选出来,一般需要13到15年,我们已经做了十几年了,现在正是出品种的时候。”

国内蓝莓产业发展至今已将近20年,所栽种的几乎都是进口蓝莓品种。由于国外新品种均有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形成了制约我国蓝莓产业的“卡脖子”关键问题。而今,王贺新教授带领的蓝莓生物育种技术团队,通过多年来的蓝莓育种工作,已经陆续引进优良品种450余个,获得国家新品种授权46个,逐步破解了国外品种“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看到蓝莓具有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王贺新教授又带领他的团队帮助贫困户建设蓝莓园、无偿提供技术服务,捐助农药、化肥,推广新品蓝莓4万亩,成为辽宁精准扶贫的亮点。他们还为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地贫困县提供蓝莓技术服务,推广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15万亩,扶持企业50多家。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