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监管> 浏览文章
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斐然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2/18 15:54:21

本报记者  王佳仪

  长江拥有近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就多达424种,特有鱼类183种,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之一。为提升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珍稀鱼类,农业农村部2020年1月1日发布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计划实施以来,各相关省份积极响应,成绩亮眼。

多省份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重庆市,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了47种,这一数字直观地反映出禁渔政策对鱼类生存环境的积极影响。曾经难觅踪迹的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如今出现频率明显上升,它们的身影再次活跃在长江水域,成为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为了进一步保护特色鱼类资源,重庆开展人工繁育计划,将圆口铜鱼(“水密子”)等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同时,严格规范增殖放流活动,对苗种选择、放流地点以及放流时间,都进行科学规划与严格监管,确保每一次放流都能为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注入力量。

  在执法监管与垂钓管理领域,重庆充分借助科技力量,上线“数字政务·长江治渔”应用,打造“人防+技防”的高效监管模式。该应用整合了卫星遥感、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长江水域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实时监测,让非法捕捞行为无处遁形。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转段推进到“十年练内功、稳得住”阶段,四川在生态修复、物种保护、执法监管等各项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在生态修复方面,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实施以来,四川省放流长江鲟亲本923尾、苗种218万余尾,川陕哲罗鲑苗种5530尾,有力促进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在物种保护方面,四川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和农业农村部宜宾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建设;继续开展长江鲟天然水域产卵场改造与自然繁殖试验并再次取得成功,不断探索破解长江鲟在野外无法自然繁殖的难题;同时,连续15年开展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培育川陕哲罗鲑人工种群,2024年成功繁育子二代苗种3500余尾,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执法监管方面,去年以来,四川省组建长江流域规模最大的渔政协助巡护队伍,持证渔政执法人员达2614人;建成“亮江工程”监控点位1798个,覆盖禁捕水域3000余公里,形成“人防+技防”的现代化渔政监管新模式。2024年,四川省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4万余人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5000余次,查办涉渔违法案件4000余件,对涉渔违法行为形成强有力震慑。

  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也让江西省瑞昌市长江段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长江中的鱼类数量逐渐增多,水质越来越好。瑞昌市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共进道路。当地渔民上岸后从“捕鱼人”转变为“护渔者”,政府出台安置政策助力渔民转型。瑞昌市人民法院为涉长江环境资源案件提供全方位司法服务,2021年至2024年,审理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11件,已结10件。

  在珍稀鱼类保护上,陕西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川陕哲罗鲑这一濒危珍稀鱼种,在多年难觅踪迹后,“重回”栖息地。2024年8月9日,农业农村部在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组织开展川陕哲罗鲑栖息地种群重建活动,共放流川陕哲罗鲑4龄鱼16尾,同时还放流了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等长江上游特有水生生物共计10万余尾。在执法监管方面,陕西省建立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禁渔工作机制,强化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协作联动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机制。

长效巩固禁渔成果

  2024年,农业农村部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全面推动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禁渔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向好。

  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方面,政策体系更加健全。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对后续工作作出常态化部署。农业农村部深入开展垂钓管理制度专题调研,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优化禁捕水域垂钓管理制度,指导各地完善配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构建起完善的政策体系。

  禁捕执法监管力度的加强,使得管理秩序总体平稳。农业农村部会同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持续开展“渔政亮剑”“春季护渔”“秋季护渔”等专项执法行动。同时,不断提升监管能力,雷达视频监控设备基本覆盖“一江一口两湖”等重点水域,形成了人防技防结合、专管群管并重的执法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查办的非法捕捞行政案件同比下降42.1%,公安机关破获的涉渔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8%,一般性、偶发性非法捕捞行为明显减少。公安机关打掉非法捕捞犯罪团伙61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579人,同比分别增加9.9%、38.5%,有力打击了团伙化、组织化的非法捕捞行为。

  安置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实现了帮扶措施全面覆盖。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就业帮扶“暖心行动”,通过赠送优质苗种、提供养殖技术服务等方式,拓宽农牧渔业就业渠道。开展“十省百县千户”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及时掌握退捕渔民就业生活状况,将883名退捕渔民纳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范围。目前,14.82万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已全部转产就业,符合参保条件的22.05万名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养老保险,5.58万人已领取养老金,1.25万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341人被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做到了就业帮扶和安置保障全覆盖。

  统筹推进的各项保护措施,促使生物多样性恢复向好。农业农村部建立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场所建设认定及补贴标准,2024年已放流中华鲟超过100万尾。实施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试验,加强川陕哲罗鲑人工繁殖,首次实现川陕哲罗鲑子一代亲鱼全人工繁殖成功。开展长江江豚应急救护演练与保护研讨,初步建立分级分层救护体系,并完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网络,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长江水生生物呈现出恢复向好的趋势,2023年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相较于禁渔前提升了2个等级,重要支流中赤水河保持“良”,岷江提升1个等级。

 

《中国食品报》(2025年02月18日06版)

  (责编:王佳仪)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