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监管> 浏览文章
北京:星级评估+动态管理 检测能力水平持续提升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12/19 9:22:39

本报记者  高娇娣

  自2017年起,北京市启动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质检站(以下简称“区级质检站”)星级评估与动态管理工作,“促”“考”结合、双向发力,不断完善市区镇抽检与企业自检相结合的“3+1”检验检测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全市13家区级质检站队伍建设、检测能力、检测水平显著提升,为首都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市专家组在房山区级质检站开展现场等级评估和技术指导

科学设计、系统推进,软硬结合促发展

  动态优化星级评估指标体系  结合区级质检站建设情况,系统谋划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持续引导促进区级质检站健全制度、规范运行。评估指标体系从最初的9个方面54项,优化调整为10个方面50项,涵盖检测机构、人员、仪器设备、设施与环境、质量体系与资质、检测能力、任务落实、能力提升等,全方位评估区级质检站建设和支撑能力。

  强化资金保障提升硬件配备水平  积极争取国家、市级转移支付及区财政资金支持,指导各区购置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气质联用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配备流动速测检测车、改造扩建区级质检站实验室等,硬件配备整体能力大幅提升。

  多措并举提升区级检测软实力  制定区级质检站能力提升3年行动方案,以“机构促规范、设备覆盖全、参数逐年增、人员提水平”为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综合质检站。3年来,大兴、密云等5家区级质检站新增扩项检测参数434项,13家区级质检站检测参数共达1183项;检测技术人员由135人增加到161人。全市13家区级质检站均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考核(CMA)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CATL)双认证资质。

  强化人员培训提水平  组织开展基层检测人员技术培训和脱产学习,通过“理论+实操”集中培训、“人对人”“面对面”“手把手”现场指导、“以赛促学”“以干代训”岗位练兵等多项举措,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近3年累计培训技术人员2276人次,组织实地交流学习355人次,培养了一批扎根基层、业务能力强的检测队伍。在2023年第五届全国技能竞赛中,北京市2名选手获得“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

星级评估、动态管理,考评结合压责任

  科学组织现场评估和动态管理  每年组织市级评估组,对13家区级质检站开展现场评估和技术指导。以查问题、促提升为目标,通过“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核查、专家质询”方式开展现场打分,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和不规范点位,现场提出整改要求以及措施。

  实施动态管理机制  划分“一星”到“五星”5个等级,13家区级质检站中有12家被评为“三星”级以上,近3年有5家区级质检站评定等级升级,全市检测参数、检测技术人员和区级定量抽检量分别增加57.9%、19.3%、221%。

  纳入考核发挥指挥棒作用  将区级质检站建设、星级评估结果等纳入对各区质量安全、乡村振兴相关考核中,形成长效促进机制。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区和个人竞赛获奖均设为加分项,并作为年度评优、职称和岗位晋升等优先推荐条件。

  抓建设树典型打造示范样板  结合农业生产情况和区级质检站基础条件,分区域打造业务管理好、检测能力精、指导服务优的典型样板5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平谷区农业综合检验检测中心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首批“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典型样板”。

以干带训、加大抽检,提升能力强支撑

  异地抽检实战中开展技术练兵  积极争取市财政预算300万元,组织开展13个区交叉监督抽检,承担异地监督抽查任务的区级质检站由7家增至13家,抽检任务量由1500批次增至3000批次。建立复检和信息通报机制,市级农安中心根据各区抽检情况按比例复检。对不合格批次的生产主体组织开展执法和监督检测,实现检打联动。

  加大区级定量抽检任务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强化区级依法履职,区级定量抽检量由10020批次增加到32200批次,全市定量抽检达到2批次/千人。同时,区级质检站积极开展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专项抽检、乡镇管理站速测技术指导等,有力支撑了全市监管工作。

 

  《中国食品报》(2024年12月19日03版)

  (责编:杨晓晶)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