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品牌> 浏览文章
宁夏兴豆缘:让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1/3/4 13:42:52

豆腐,一直以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广大食客喜爱,成为餐桌上的“常客”。仔细算来,制作豆腐的工艺已历经千年,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早先家庭作坊式的豆腐加工工艺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如今,当我们去超市购物时,可随意挑选那些整齐摆放在货架上的琳琅满目的豆制品。一颗大豆,到底经历怎样的工序,变成一块豆腐呢?

3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青铜峡市嘉宝工业园区宁夏兴豆缘豆制品有限公司,走进一个个生产车间,看到一颗颗黄豆变豆腐的整个过程,在现代化科技手段下,运用机械化操作,无尘无菌,绿色放心。

1.jpg

四道关口,大豆变豆腐

  宁夏兴豆缘豆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平可以称得上是研究豆制品的行家,1994年从事制作豆腐工艺至今,已长达26年之久。“制作豆腐,需要经过四道关口。首先要浸泡大豆,根据不同季节,浸泡大豆的时长也不同,冬季在14、15个小时,夏季为12个小时,浸泡,能够泡的开的将自流到二楼进入磨浆机里磨糊,磨浆机能够直接进行浆渣分离,废渣则会进入另一条管道,作为饲料。磨出的生豆浆将进入煮浆机,20分钟后,煮好的豆浆则会分流至点浆桶内,经过卤水与浆水的结合,制成豆腐。”

生产厂内,从三楼至一楼,张保平详细解释着豆腐的制作过程,自流式的机械化制作过程节省了员工劳动力,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豆腐、素鸡、五香豆腐、豆腐皮、面筋……小小的一颗大豆,在经历短短的四道工序后,可以做成不同种类的豆制品。“除了这些种类的豆制品外,我们还在研发黑豆豆腐、绿豆豆腐等。”张保平说。

2.jpg

豆制品走向智能化生产

  1994年,50-100斤的豆子要磨一夜,才能在第二天制成豆腐。回顾26年前,刚开始制作豆腐时的场景,张保平仍然历历在目。后来随着生产量的不断增大,厂子也不断扩大,招募的工人越来越多,可是设备的落后,技术的停滞,使工人们整日劳动量与日倍增,煮好的豆浆要一盆一盆倒入箱里,工人们经常累的满头大汗,更新设备,迫在眉睫。

2013年——2017年间,为了寻找新的技术,更新设备,张保平想尽了办法。刚开始,压制豆腐还需要用石头,3块豆腐压3块石头,几十斤重的石头,工人们来回搬运,需求量小的时候还行,随着与日俱增的订单量,工人们明显吃不消。“2017年下半年,我开始到外地各个豆腐厂家考察学习,看看人家用的啥技术。”对豆腐怀着一腔热血和“执念”的张保平,和设备生产厂家共同研发制造一台智能化设备,从而大大降低了工人们的劳动强度。

    2019年底,新设备在新厂正式投入使用,这台集磨浆、煮浆于一体的设备,只需3人“盯梢”,便可轻松完成15人的生产量。

“过去是大缸煮浆,现在全是智能化生产制作,虽然我们制作豆腐还是离不开传统工艺,但是自动化程度高,效率也大幅提升。”厂内,每一位工人都在各自岗位上,专心生产。

3.jpg

  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南方人爱吃滑软的嫩豆腐,北方人爱吃筋道、瓷实的硬豆腐。”新设备引进后,张保平也没歇着,不断调试机器,让产出的豆腐符合北方人的口感,经历了数不清的调试过后,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作为自治区科技型企业,该公司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理念,坚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高度重视豆制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改进、应用。选豆、研磨、榨浆、点卤、包装。每一个环节无不体现着现代科技。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企业具备日产60吨豆制品的加工能力,解决周边就业200多人,产品占宁夏豆制品市场份额60%,并远销内蒙古、甘肃等地区。

这些年,企业不断努力,从创新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收获。2016年,公司被自治区授予“科技型中小企业”。2017年,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兴豆缘”牌黄豆芽、绿豆芽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019年,公司“一种数控豆芽生长机”等7项自主研发的实用新型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同年年底,公司被评为全国豆制品行业50强企业。2020年4月,公司又蝉联了全国豆制品行业50强企业。(张宏沛  海东)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