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访谈> 浏览文章
传播传统文化 整合全球资源 我国食品企业加快“走出去”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19/9/6 11:38:59

  (本报记者  朱美乔) 我国食品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品质保证能力大幅提升,品牌美誉度快速扩展,许多优秀的食品品牌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近日,在由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大会食品工业企业家“走出去”论坛上,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安琪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加多宝集团、中国轻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围绕食品企业如何“走出去”,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做法,并就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

  把握“一带一路”机遇促转型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现代化食品产业建设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农业和食品产业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具有高度互补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指出,引导粮食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担保机制,鼓励保险机构为粮食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险服务。

  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春喜认为,食品企业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在产业经贸领域所提供的机遇,利用全球资源赋能企业发展转型,是促进我国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新时代下,人们对食品有了更多品质化、多元化的需求,食品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以高质量发展推动行业进步。

  “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品质需求,伊利将目光投向海外,‘一带一路’建设为伊利进行全球资源整合搭建了桥梁。”刘春喜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企业如何“走出去”:一是深化资源合作,聚焦全球最优品质。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打造高品质,必须要有优质资源。新西兰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乳业资源发达,伊利依托新西兰优质的奶源资源,不断打造高品质产品。二是强化创新协作,打造全球智慧链条。食品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行业要善于借力全球智慧,强化创新协作,以开放式创新平台为纽带,联结全球顶尖的创新资源,探索食品行业发展中的难题。三是把握市场机遇,加快产品海外布局。刘春喜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伊利将继续把握机遇,加快海外布局,将“乳业丝路”延伸到更远的地方,用高品质产品实现“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

  海外布局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我国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食品行业开拓海外市场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企业在把握市场机遇,加快产品海外布局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相比国内经营,海外经营面临着更大困难和更多风险。”湖北安琪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明华如是认为。他介绍说,安琪在海外紧紧围绕市场做战略策划,针对目标国积极开展调研。肖明华分享了安琪在埃及和俄罗斯建厂的经验。针对海外建设效率低、造价高的问题,他建议,企业可以与当地政府建立合作机制,或利用中国制造优势,尽可能从中国采购设备器材和材料。此外,面对所在国相关法案法规多、涉及政府许可程序复杂的情况,企业可以多与当地的技术咨询公司合作,聘请有经验的当地员工从事法律财务管理等职位。

  中国轻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建全则提出,企业在“走出去”时,一定要充分了解所在国市场需求、政治环境、法律法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特别是要详细了解市场供需情况和投资准入、工程许可、税收、金融、外汇、用工、环保等方面法律,防范政治、经济、法律和安全风险。同时,企业必须依法合规经营,遵守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必要审批程序,遵守所在国投资合作相关法律,遵守国际条约、国际规则和惯例。

  围绕工厂先做市场,市场开发与工程建设同步推进。“不计投入,追求骨干本土化,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和海外员工的培养。”郭建全建议,面对食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企业首先要把握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实力的企业未来将深度融入全球食品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配置。其次,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动科技进步。要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要积极“引进来”,以科技交流互访,引进科技人才、技术设备、科技项目合作等方式,共同研究行业内的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行业科技进步。坚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建立全产业链的战略合作联盟,打造“共同出海”的集群发展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近年来,传统食品饮料企业正加速迈向国际市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加多宝集团品质管理总经理庞振国在谈到传统饮品企业“走出去”时提到,“‘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不仅包括物质层面,同样还包括文化。”他认为,宏观政策的支持、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得文化对饮料消费具有终极推动力。

  庞振国谈到,企业在“走出去”时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对传统饮品、原料、工艺的深入研究开发;逐步提升生产模式和智能制造水平。“质量零缺陷”“产品零库存”“工业机器人的采用”,都是建立在数据信息的支撑上,推动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互联互通、集成应用,进而逐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走出去”的企业要满足国际化生产和销售的需求,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


  链接

专家谈“走出去”

  国家经济的外向延伸、“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利好,推动着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对于企业“走出去”,国内专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坚: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食品工业国,政府除了要强化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外,还需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学普及,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要通过推进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检验检测专门人才;要引导生产经营企业重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先进技术,来改变传统生产与经营模式,走上“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全面确保我国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推动食品产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食品企业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郭波莉:

  截至今年4月30日,中国已与131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87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除部分东南亚沿海国家和部分中东欧国家食品工业基础较好、食品产业相对发达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食品工业的整体水平发展较为滞后,对食品进口需求较大,这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虽然这些国家的食品加工条件、加工设备不太先进,但他们拥有较好的资源,中国可以通过技术和标准的输出,加大原料采购,推动产品出口,促进双方食品工业的发展。

  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副会长李庆龙:

  食品企业“走出去”,占领国外市场,还要了解当地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口味偏好等,以确立商品市场定位,真正做到接地气。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

  传统食品配方是食品行业宝贵的历史资源,但是由于认知层面的滞后,配方改进和量化较为困难,严重阻碍了食品行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产品的现代化、工业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是必由之路。进军海外市场已经成为很多国内食品企业的突破口,一方面,企业在国内的自身发展已逐渐触及天花板;另一方面,国家经济的外向延伸和政策利好,推动着企业加速海外布局。

  中国地名学会文旅委员会会长、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专家孙建:

  中餐业在海外发展多年,现有60万家餐馆,年产值超过2500亿美元,海外70%的华侨从事餐饮上下游业务。中餐品牌“走出去”,必须适应海外中餐业提升要求,同时积极带动厨具、餐具、食材等与之关联的产业“走出去”。通过海外侨胞,找准国外和各省份经济产业发展的互补点,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