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 颖
第二届“最美家乡味”短视频大赛启动仪式暨2024“最美家乡味”美食短视频大赛年度颁奖仪式近日在北京举行。数百部参赛作品勾勒出中华美食的万千风情,更挖掘出“最美家乡味”背后的文化密码。在活动圆桌论坛环节,4位获奖代表——年度金奖获奖单位代表、黑龙江省嫩江市融媒体中心主任刘继厚,年度金奖获得者、湖南省武冈市专职摄影师周楚蓉,年度铜奖获奖单位代表、黑龙江省鹤岗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推广科科长谢大飞,年度最佳摄影奖获奖代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餐饮协会首届会长、“分宜腊十碟”非遗传承人陈绍辉,围绕“美食短视频里的文化探寻与多元共融”分享创作心得,为中华美食文化传承与传播注入新思考。

圆桌论坛
镜头挖掘文化价值:
让美食成为地域文化的“金名片”
“美食短视频早已不是‘教做菜’那么简单,它是打开地域文化的钥匙。”谈及创作初心,4位嘉宾不约而同地将“文化挖掘”置于核心。
刘继厚团队的短视频作品《嫩江大鹅美名扬》斩获年度金奖。在他眼中,嫩江大鹅从来不是“一道菜”,而是串联嫩江“生态之美、匠心之诚、文化之厚、发展之兴”的纽带。“我们拍《嫩江大鹅美名扬》,核心就一个想法:不只是拍‘一只好吃的鹅’,更要让大家看到嫩江大鹅跟嫩江人的关系。大鹅与嫩江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在美食还是生活用品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除鹅肉外,嫩江大鹅的鹅绒、鹅肝等产品也备受市场青睐,这些产品提升了大鹅经济价值,为当地农民带来丰厚收益。”刘继厚说,视频顺着“好环境养出好鹅,好方法做出好味,好味道连着好生活”的思路创作,不仅让网友“想吃鹅”,更让大家“想看看嫩江的黑土地”,最终实现“美食引流文化,文化带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颜值即正义”的时代,周楚蓉用短视频作品《因卖相被拒绝的武冈血浆鸭》打破偏见,拿下年度金奖。这部记录600年楚湘美食传承的作品,以“真实对抗浮华”为创作准则,沉浸式跟拍60岁美食手艺人周爱云的武冈血浆鸭制作日常。“对我来说,文化挖掘不是查资料、念旁白,而是从生活中找到美食与普通人的连接点,让故事自然流淌。血浆鸭的‘丑’是表象,内里是武冈人‘不随波逐流’的味觉自信。”周楚蓉介绍,她避开浮夸表达,让观众透过镜头直抵“600年传承”的本质,将复杂工艺、地域性格与家庭温情深度交织,“当网友说‘想起奶奶做的菜’,我知道这份文化共鸣找对了。”
谢大飞的短视频作品《寻味“鹤岗小串”》以街头小吃为切口,展现工业城市烟火气,获年度铜奖。“鹤岗小串是从‘矿山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味觉符号。”谢大飞介绍,自20世纪50年代起,鹤岗煤炭开采兴盛,矿工需快速实惠地补充体力,摊贩便在当地美食“牙签羊肉小串”基础上,创新出集烤涮于一体的特色烧烤。从路边摊到连锁店,鹤岗小串迭代着人们独创与共创的味道,恰似这座边境小城的发展之路。“我们将作品打造成小而精的烟火叙事,以‘从业者口述+食客心声’串联故事,围绕小串绑定食材工艺、饮食习惯与东北生活情怀。这部作品不只是美食推荐,更挖掘了地域性格与生活哲学,让鹤岗小串超越味道本身,成为可触摸的东北生活记忆。”谢大飞说。
陈绍辉则以《最美家乡味分宜腊十碟》摘得年度最佳摄影奖。面对“如何化繁为简表现非遗的复杂工艺”这一难题,他选择“以情动人”,从“寻找故乡味道”的个人视角切入,跳出单纯的美食介绍,将腊十碟的工艺细节、地域民俗与世代传承深度融合,拍松针熏制腊味的慢镜头,录“水开了、热气腾腾”的家常对话,最终落脚到“团圆晚餐”的温情场景。“15代传承的工艺不能丢,但也不能‘老气横秋’。文化探寻有烟火气,故事表达有共鸣感,让一道腊味成为成年人‘水泥森林’里最温暖的乡愁寄托。”陈绍辉介绍,他弱化了非遗的厚重感,让腊十碟成为“连接故乡与远方的纽带”。“网友评价‘这是我记忆里的家乡味’,这是对传承最好的认可。”陈绍辉说。
多元角色协同赋能:
奏响融媒、文旅、非遗与创作的“交响乐”
4位获奖者认为,优秀美食短视频需依赖融媒传播力、文旅资源力、非遗文化力与创作表现力的协同共生,才能让美食文化传得广、走得远。
作为地方融媒体代表,刘继厚深知多渠道联动的价值。他介绍,《嫩江大鹅美名扬》不仅在当地推送、联动多地媒体传播,更以“线上传播+线下联动”拓品牌,借电商直播与冷链物流让嫩江大鹅走向全国。同时,当地通过“养殖+保险+金融”长效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带动就业与农户增收,实现“一只鹅带动一方富”。融媒还借热点造传播爆点——哈尔滨亚冬会期间,联合山东章丘办“美美与共·香约尔滨”活动,用直径5米的章丘铁锅烹制特色大鹅菜品,搭配非遗展示与文化演出;举办嫩江大鹅美食文化节、“鹅王”厨艺争霸赛等,配套“鹅蛋消消乐”互动提升沉浸感。相关话题多次登区域热榜,助力嫩江大鹅成为东北特色美食代表,也让嫩江获黑龙江省鹅产业“核心引擎”称号。“融媒的价值,在于让文化传播不止于看,更能带得动产业。”刘继厚说。
谢大飞以文旅部门“搭台者”身份分享经验,提出其核心作用是“搭平台、连资源”以及为短视频注入地域特色:提供历史资料增厚内容、开放场景提升画面辨识度、联动平台推特色线路保障实效。“视频火了之后,游客量显著增长,这就是‘文旅+创作’的双赢。”她介绍,鹤岗小串品类丰富,特色三分熟尤其吸引食客慕名而来。小串不仅串着肉香,更从煤矿延伸到赛道、从烤架连接到山水,成为城市流量密码。“我们的广告语是‘到鹤岗,见面三分熟’,欢迎大家来游界江、穿林海、玩射击、撸小串,体验公园里的家。”谢大飞表示,当地还发展“文旅+美食+体育+短视频”模式:将“鹤岗小串烧烤技艺”列为市级非遗,推原创歌曲和情景剧,统一小串标识,构建“鹤岗味道”全链条产业;举办烧烤节、串王争霸赛,马拉松设“百米小串流水席”、终点门改烧烤炉,文旅局长现场烤串……一系列举措助鹤岗获“全国美食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案例。
陈绍辉的“非遗+创作”合作模式,为老手艺注入新活力。他坦言:“非遗传承靠口传心授,知道的人少。以前我自己拍腊十碟,对着镜头讲工艺,没人看。后来我与视频创作团队合作,发现非遗有了新的传播语言。他们懂镜头语言、懂观众喜好,但对非遗技艺不熟悉,我们就形成了‘我保本真,他们做表达’的模式。我负责把控核心技艺,团队负责优化镜头语言,加入‘寻找故乡味道’的叙事线,让视频更有故事感。”陈绍辉表示,这种“非遗+创作”的协同,让老手艺有了年轻态的表达,也让更多人愿意了解、传承非遗。
周楚蓉介绍,将多元主体比作“文化向导”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宝藏资源”。以拍摄武冈血浆鸭为例,她最初仅知其美味,不知背后的历史。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并邀请当地的非遗老师傅讲“血浆鸭的鸭血要现杀现取”的技艺细节,视频也从单纯的“美食教程”升华为有文化内核的“文化故事”。“经过反复打磨,作品在故事表达上以小人物见大传承,用细节藏深情,用生活化场景串联故事,从主人公早起准备、凭经验控火挂浆,到为家人做菜的画面,让600年的传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位普通人用厨艺延续家人味蕾记忆的日常。”周楚蓉分享道。
展望第二届赛事:
让家乡味开启文化探寻的“新航程”
随着第二届“最美家乡味”短视频大赛启动,4位获奖者围绕“寻味华夏 匠造未来”主题,提出各自的期待和建议。
刘继厚希望第二届大赛能更注重“小众美食文化的挖掘”。他表示:“很多地方的小众美食,比如柳蒿芽炖排骨、驿站滋油饼、马肉干,背后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但知道的人少。希望有更多的小众美食文化能传得远、被看见。”同时,他期待第二届大赛能涌现更多“科技+文化”的创新实践,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美食,讲述更精彩的美食故事。
周楚蓉希望第二届大赛能推动“跨领域创作者的协作”,比如让美食摄影师与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组队参赛。另外,她建议大赛开设文化创作培训营,邀请专业人士为创作者讲解如何挖掘美食历史、如何用镜头呈现民俗,帮助更多普通创作者提升文化创作水平。
谢大飞希望第二届大赛能打造“美食文化IP矩阵”,组织多地文旅部门联动参赛,推出系列短视频,形成集群效应。同时,希望大赛能与文旅活动结合,比如举办美食文化节,将优秀短视频中的美食、场景落地,让线上传播带动线下体验,更希望美食短视频能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实现“一部视频带火一道菜,一道菜带活一座城”的带动效应。
作为非遗传承人,陈绍辉希望第二届大赛能为非遗美食提供更多创新展示平台,让更多深藏民间的老手艺、老味道被看见,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从黑土地的大鹅到楚湘的血浆鸭,从街头小串到非遗腊味,4位获奖代表的创作实践,印证了美食短视频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记录美味的工具,更是传承文化、连接多元的桥梁。随着第二届大赛启航,更多创作者将拿起镜头,在“寻味华夏”的旅程中挖掘文化根脉,在“匠造未来”的征程中传递中国味道,让中华美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31日02版)
( 责编:高娇娣)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25号